第四百零六章 光復二府(第3/4頁)

雖然事實上,哪怕朱樹人全力強攻鳳陽,也不太可能得到朱由崧——

一旦戰事危機,清軍想趁著合圍之前,以騎兵把個別重要人物送走,簡直是太容易了。尤其朱由崧又不用留下指揮軍隊,這種吉祥物臨陣脫逃也根本不會影響到士氣。

滿達海和尚善合計之後,都覺得鳳陽不容有失,滿達海率先提出:

“英親王派我來援淮南,本就是為了試圖營救豫親王。其實豫親王殉國後,我部便該西歸。只是未得攝政王明旨,才確切襄助三哥(尼堪)再戰幾場。

如今三哥也敗了,鳳陽又告急,那是明人中都,一旦被明軍重新攻克,對那幫南蠻子士氣鼓舞不小,眼下既然沒人給我軍令,我便回救鳳陽,在鳳陽等候攝政王或英親王的下一步指示!”

尚善一聽,頓時也生出了走意,他的主力此前在江南被重創過一次,如今帶的部隊很多都是回到江北後,尼堪重新劃撥給他的。

而且他們都吃過一次添油戰術的虧了,無論如何不願意再落單遭到各個擊破。

而清軍此前來淮南,一切都太順利,得到的太容易了,便不太珍惜,北方騎兵遊牧對於淮南的水網節點的重要性認識,也不充分。

種種因素加持之下,尚善也決定到鳳陽待命,只讓李成棟和孔有德自行決定,是在淮安節節阻擊明軍,還是跟隨主力一起去鳳陽決戰。

孔有德李成棟不知揚州戰場北上的明軍有多少,但暗忖連尼堪都那麽容易覆滅了,他們要是留下落單,怕是愈發要承受明軍無盡怒火,這時候還是保存有生力量比較重要。

種種類似考慮之下,整個兩淮清軍都開始往鳳陽收縮集中,試圖打一場跟明軍的決戰,在防守中痛擊明軍。

……

滿達海等人做出決策、並開始移動部隊後次日,多爾袞的旨意才送到了淮安,

聽說滿達海等人已經離開淮安,而尼堪生死不知,信使只好再折返沿淮河逆流而上,最終在野外行軍途中追上了諸將。

但即使這封旨意送到了又如何呢?首先,這封旨意的直接領受人應該是尼堪,多爾袞發出時,只知道多鐸死了,並不知道尼堪也死了(而且多爾袞從北京下達命令的時候,尼堪確實還沒死,是信使在路上趕了兩天路後,半路上尼堪才死的)

所以即使送到,時效性也大打了折扣,並不能對進一步的新情況做出指示。

當然,多爾袞命令中的大原則還是可以借鑒的,比如多爾袞告訴尼堪,既然多鐸已死,沒必要再做無謂犧牲,可以“酌情收縮兵力,以待時機。從豫地援淮南各軍,也可視情況重歸舊部”。

多爾袞說的那個“酌情收縮”,當然本意是讓清軍可以別急著攻打揚州城了,沒有意義。但現在情況有變,滿達海等人當然也能進一步解讀,把“別攻揚州”擴大解釋為“淮安都能酌情放棄”。

就算不是所有人都這麽解讀,只要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這麽解讀,剩下的就算不這麽解讀也會被賣隊友、獨力承受明軍的怒火,死了還有可能落下一個不聽指揮的罪名幫活著的戰友背鍋。

那誰還想當冤大頭?

滿達海等人自然是繼續給多爾袞回信,讓多爾袞在尼堪生死不知的情況下重新給出指示,並且說他們已經去集結防守鳳陽,爭取在一場阻擊戰中痛擊明軍。

……

此後七八天的淮南戰局推演,倒是沒什麽細節值得贅述的,因為雙方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血戰決戰,只是在運動拉扯為主。

鳳陽那一路的黃得功,此前還真就是耍詐假裝冒進的,還稍微冒了一點險——黃得功從合肥北上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就攻破定遠縣,畢竟攻城還是要時間的。他只是以分兵圍城,鼓噪炮擊,隨後就以主力繞城繼續北上,大張旗鼓。

換言之,黃得功是在自己身後留下了一顆沒來得及拔幹凈、隨時有可能引爆的釘子的,威脅著他的補給線。這種冒進,正常情況下並不符合兵家注意事項。

但既然攻打鳳陽都只是一場調動敵人的佯攻,就無所謂了,黃得功本來就不用在乎去鳳陽的部隊的後勤安全。但凡不安全了,直接撤退不就行了?演還不能演浮誇一點?

在清軍被調動的情況下。到了二月初五前後,兵力空虛的壽縣和淮安,分別被明軍圍攻、攻破了。明軍主力集中了超過守城清軍十倍以上的兵力,對兩座小縣進行了重點拔除,還集中了不少重炮用於攻堅。

而且攻城的時候,也沒有徹底圍城,都選擇了圍三缺一,特地把城北瀕臨淮河的水門空出來,讓清軍守城部隊可以逃命。

有路可退的情況下,清軍的堅守意志自然更加薄弱,最後一個個表示要“突圍去協防鳳陽”,被明軍徹底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