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3/4頁)

然而,尼堪滿達海不在乎,進來通報的侍衛卻又潑了尚善一點冷水:“貝子爺,此論怕是也不妥……明人派回來的使者,並不是他們那邊的文官,

而是半個月前江陰之戰中,在江邊被擊潰俘虜的覺羅果科麾下的幾名蒙古騎兵軍官,是我們自己人……”

尚善頓時無語,明朝居然用力戰被擒的戰俘送信,他們總不好殺自己人吧。

而聽了對方的身份後,尚善心頭也是沒來由緊跳了幾下,慎重確認:“……南蠻子放回來的,是哪一部的人?”

“是蒙軍旗正紅旗的。”侍衛詳細補充。

尚善內心微微松了口氣,臉上表情不變:“還好……是王爺死前就潰散的友軍,不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麽。

但既然朱樹人能想到放回俘虜來帶話,這次是我們運氣好,下次要是再放回幾個比咱在王爺身邊堅持得更久的忠義之士,我和李成棟又該如何應對?

唉,為了少擔點罪責、多撈點苦勞,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去圓……我大清嚴酷的軍功賞罰制度,真是不合時宜了。”

尚善竟忍不住懷疑起清朝那嚴酷的制度了。

不過說句良心話,清朝那種嚴明的軍法,在國運上升期,確實是好用,便於激勵滾雪球。但一旦到了國運巔峰開始掉頭向下,大多數人打敗仗逐漸常態、高級將領殉國也成為常態時,再堅持這麽嚴厲的軍法,絕對會惹來大麻煩的。

當然了,此前崇禎時,明朝也沒少因為他們僵化的賞罰制度、過於剛而易折,而付出慘重的代價。崇禎就是拿著原本承平時的法條去卡、去要求屬下的文武,高標準嚴要求,最後屬下做不到又怕治罪,出了一大堆漢奸。

賞罰嚴酷程度的張弛有度、又要取信於天下,實在是非常難的平衡,自古沒幾個統治者能玩明白。

……

尼堪和滿達海接見了放回來的那幾個被俘蒙古軍官後,自然是問了很多問題。

雖然那幾名甲喇、牛錄本人被俘是發生在多鐸的中軍戰敗前,他們也沒看到後來多鐸軍的戰場結局。

但對於多鐸的死訊,則是確信無疑的,因為他們進了戰俘營之後還能聽到消息,

最後張存仁等人被淩遲行刑的時候,南京朝廷也把多鐸的屍身拉出來展示過,當時很多俘虜都被押去觀刑了,還眼睜睜看著他們那些戰爭罪責更重的袍澤被明朝劊子手一一處死。

所以,簡短的盤問後,尼堪和滿達海就拿到了非常翔實的消息。

滿達海多留了個心眼,試圖問出他們是否知道“多鐸具體哪一戰戰死的,死前命令哪些人突圍了,還有誰棄帥先逃”。

但這些問題,放回的俘虜也不太說得明白,反正他們只能承認覺羅果科這些人是真的先敗了。

尚善在旁邊聽著滿達海盤問,內心也是惴惴不安,直到問完後,沒他的問題,才暫時放心。

他內心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這事兒就此打住、就查到這一步算了,別再特麽刨根問底了,

派系鬥爭非要把戰敗功過分得這麽清楚有意思麽?能活著回來就是有苦勞不行麽?你滿達海那麽喜歡打擊異己擡高自己是有病吧!

另一邊,滿達海跟尼堪最後交流了一下,因為還需要從明軍營地接回多鐸的屍身,今天放回來這幾個蒙古軍官俘虜,自然還得再回一趟揚州城,把尼堪願意接收多鐸屍身的表態帶回去。

雙方的攻城戰,也只好暫時休整中斷,明軍送還屍體之前,尼堪就算再不要臉,也不能直接攻城的。

但他還是覺得東路清軍這一系列戰役輸得太慘,回去跟多爾袞不好交代,內心還存著“等把十五叔的屍體拿到手,咱可以再見機行事,考慮要不要跟明人翻臉偷襲再撈點好處,掙回點面子”。

他的這個想法並沒有對自己人說得很直白,只是先模糊暗示了一下,卻讓滿達海和尚善內心很不爽。

滿達海是覺得他純屬多此一舉,多鐸都確認死了,現在再打揚州城消耗有什麽意義?

東路清軍既然那麽無能,還掙紮什麽,直接把今年南征表現最差的鍋好好背結實了,幫阿濟格的西路軍襯托一下無能不好麽?

阿濟格打得確實也不好,但跟多鐸一比,還是可以“全靠同行襯托”的。

尚善是多鐸的手下,按說他從派系立場看,是應該支持尼堪的,從互相抹功堆過方面來說,也應該是跟滿達海不對付的。

但是,在“阻止這場消耗戰再打下去”這個問題上,尚善卻不得不跟滿達海站在了一條立場上,實在是復雜得很——陣營立場占尼堪,具體決策立場站滿達海,尚善和李成棟的小團體利益才能最大化。

要是再打下去,明軍那邊再定時炸彈一樣放回一些未知的高層俘虜,鬼知道會造成多大的思想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