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3/4頁)

解決了這個注意事項後,下一個注意事項也一樣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張存仁繼續分析:“與黃公山同理,江陰縣城南還另有一山,便是江陰縣與無錫縣之間的界山惠山。

惠山雖然地形並不如黃公山險要,但其背後有廣大的腹地無法被我軍掌握,我們若是強攻惠山,無錫明軍可以增援,而上遊南京周邊的明軍主力,也能從天目山背後迂回、再渡過太湖,源源不斷增援無錫和惠山,我們是不可能徹底包圍當地的。

偽常州知府閻應元,此前似是還得了史可法允許,開掘了太湖經無錫縣西的運河一段,利用當地運河水位略低於太湖和長江江面,放水淹沒了數十萬畝低窪田地,導致除惠山等高處外,其他無路可繞,都是澤國。所以,我軍也只能放棄對南路的進攻,同樣唯獨只能專注於江陰縣城。”

張存仁這段話,多鐸乍一聽還不太理解,主要是有些技術細節他沒法想象——為什麽連接太湖和長江的這一段江南運河,水位會同時既比長江還低、又比太湖還低?以至於明軍只要挖開運河堤防,可以直接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張存仁不得不又多解釋了幾句:原來,古代修大運河時,就非常擅長利用水位的落差能降低行船成本。

在無錫太湖和長江之間的運河,其實是有兩條相距很遠的獨立河道的,從南往北航行的漕船,開的是一條靠東邊些的河道,而從北往南走的漕船,開的是靠西邊一些的另一條河道。

這兩條河道中,東側從南往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等水位點,是太湖一側水位高、最終注入長江的點水位低,注入長江更偏下遊的位置。如此則運河水天然會有一個從南往北流、從太湖裏往長江裏流的速度,漕船都不用怎麽撐篙劃槳,順著水流趟就行了。

而從北往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注入長江的點,在更上遊,那個點的長江水位是比太湖水位高的,北來的漕船,順著往南流的水,也就是從長江流向太湖的水,直接趟也能趟進太湖。

這樣的南高北低加南低北高雙河道設計,確保了每一條運河航道,都有一個水位比中間河段高的勢能源,只要掘開中間的河堤,立刻就能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南往北的河道,掘開後太湖水就會淹進來。北往南的河道,掘開後長江水就會淹進來。

所以此前閻應元根本不用多少施工量,在清軍剛剛渡江的最初幾天內,就搞定了這事兒,非常神速,讓清軍想輕騎狂飆偷襲逾越都來不及。

甚至當時還有幾隊清軍騎兵斥候,因為趕上了明軍決堤放水,在往惠山、無錫滲透時,直接被來了個“水淹七軍”,只可惜規模太小,被淹的只是幾小隊斥候。

而閻應元這麽做的成本,無非是無錫縣和江陰縣大約幾十萬畝的良田受到影響。但相比於放縱清軍滲透往無錫、蘇州等富庶之地,導致江南糜爛的後果來說,這點代價是完全值得的。

首先水位也不深,百姓也被提前疏散了,並沒有淹死人,當地人都被閻應元轉移進江陰縣城和無錫縣城助戰死守。

至於農田,如今剛好是冬天,莊稼已經收割完了,要是能在明年春耕之前滅了多鐸,然後重修河堤慢慢排水,明年這些田還能種。最多只是種不了那些需水少的高價經濟作物了,只能種水稻,就當提前充分灌溉過了。

考慮到如今天下災荒頻頻,全部改種水稻也不是壞事,少賺點錢,多解決點吃飯問題,豈不美哉。

……

多鐸和張存仁等人,經過半夜的梳理,總算是定下了後續轉戰江陰的方略。

雖然還沒交手,原先也挺看不起閻應元這等無名之輩,但隨著軍議結束,一向狂妄的多鐸,也難得冷靜下來,甚至生出了一絲危險的預感。

這個閻應元,不管打仗能力怎麽樣,至少戰前的封堵準備工作就很充分!一個兵沒用,就把清軍的三條可能進攻方向,就封堵掉了兩條!

黃公山打不了,惠山也打不了,唯一能打的只是分割圍攻江陰縣城這一個點!還杜絕了清軍繞路迂回滲透的可能性!

多鐸完全可以想見,既然閻應元能逼著清軍只能打縣城,那縣城的防禦肯定是很嚴密的,不然沒人會逼著敵人只能打一個他沒把握守的要害。

他不知道閻應元具體會怎麽準備,但肯定有充分的準備。

這是一場“守敵之所必攻”的布局。

懷著這一絲隱約的不安,第二天淩晨,清軍主力還是陸續開拔,從金山寺前線撤退,往丹陽縣和武進縣收縮。

清軍倒也不怕明軍在野戰中追擊,因為但凡明軍肯追擊,多鐸一定會開心得不得了:憋了大半個月沒野戰打,明軍終於肯從烏龜殼工事裏鉆出來了!那還不趕緊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