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喘息之機(第2/4頁)

這細想起來,就很恐怖了,簡直就是“沒有國姓爺滅不掉的賊,只有朝廷沒派他去滅的賊”。

只要朝廷授權,他無往不滅!

細細算來,如今距離李自成之死,也不過才一個多月。

南京朝廷因為多鐸的威脅,此前也沒分出精力討論對朱樹人殺李自成的潑天大功的封賞,現在皇帝親口提出這事兒,隨駕出迎的百官才想起來。

氛圍都烘托到這兒了,似乎後面皇帝不管開出什麽賞格,內閣和百官、還有那堆噴人維生的禦史言官,也都不好說什麽了。

眾人心中都有些惴惴,果不其然,朱常淓下一句就隨口話風一順,說道:“先帝既已賜卿國姓,則一切自當比照宗室。以卿誅滅闖賊之功,便是封王,也無不可吧。以後還要再接再厲,先把韃虜也驅逐過江才好。”

旁邊終究是有幾個禦史忍不住,頭鐵跪下來苦諫:“陛下!封王之議豈能兒戲?縱是國姓宗室,我朝也無因功封王只說,只有以親貴血統封王。若要籌勛,公爵已是極致,開國諸公,莫不如此。”

“陛下,眼下不是議論如此大事的時機啊!強敵尚且在側,京城之圍才剛剛解除,局勢也還不明朗。”

朱樹人自己也覺得這說法太快了,眼下有點不是時機,連忙表示了謙虛。而沈廷揚在這種場合當然也要謙虛兩句。

一番簡短的拉扯後,還是內閣首輔史可法站了出來,拿出一個折衷的方案:

“臣能理解陛下的苦心。眼下多鐸剛剛受挫,正需將士用命,痛打窮寇。為了激勵勤王將士,雨露均沾給以升賞,籌其前功,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封王之說,著實……操切了,如今並非商議良機,若只是為了便於統帥各路兵馬追擊,可先為朱樹人加兵部尚書銜,暫督討賊全師。待此番徹底退敵後,再從長計議,數功並賞。”

如前所述,潞王登基為帝之前,朱樹人在崇禎手上只是一個湖廣總督,嶽父登基後他升了三省總督,但地位還是比當年楊嗣昌、洪承疇等外放總督時是要低一些的。

主要就差距在那些德高望重的閣老外放,是加兵部尚書銜總督地方,可以督的省數量也能更多一些。楊嗣昌洪承疇都有過五六個省。

史可法這個提議,已經算是持重了,老成謀國,雙方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給個折衷。為了眼前統籌各路兵馬,包括南直隸本地的軍隊,以免最後追擊戰中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一切都是應該的。

再有想反對的人,那就不是反對給朱樹人升官,而是想“破壞統一指揮抗擊韃子的大業”,簡直是何居心!

果然,史可法說完後,也再沒人反對,朱樹人本人也只是象征性又謙虛了一次,然後就準備接受。

不過,朱樹人也還要最後堵住一個小漏洞、將來可能會導致誹謗的瑕疵。因為他知道,這次南京之戰,他趕在最危急的時刻趕到,畢竟沒有打第一階段的苦戰。

將來追擊要是大勝,這裏面究竟第一階段的功勞大,還是第二階段的功勞大?第一階段扛了傷害的友軍,是否心悅誠服徹底接受他指揮呢?會不會有人覺得“朱樹人就是個下山摘桃子的,苦差讓友軍扛,他只打反攻階段”?

雖然和稀泥也不影響將來朱樹人的前途,但能夠讓史書上的形象更完美,朱樹人也是不吝再補一手的。

於是他善意地提醒皇帝:“陛下,既是讓臣加兵部尚書銜、統領全軍反擊多鐸,臣豈敢為虛名而辭讓誤事!

只是,我軍將來能最終戰勝多鐸,此前守城諸將的功勞也是不容小覷,沒有他們打基礎,在臣抵達之前就讓多鐸重創折損,又如何能有今日局面?

守城諸將剛剛蒙受了不小的傷亡,又要聽命於臣的統一調遣,後續建功恐怕乏力,若是不先封賞他們、定論其功,臣恐為陛下惹來賞功不盡之議。”

朱樹人沒說南直隸眾將是否對於暫時轉隸於他的指揮、會不會不服,只說對方已經打累了、兵力不濟,下一階段立功的機會可能會比較少。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也是他們確實乏力了,不是自己不給他們擴大戰果的機會。

在場百官耳朵一豎,也想到了這種情況。但朱樹人說得那麽坦蕩,應該不是為了強功,就是實事求是。

便在眾人為難時,史可法倒是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本來就主持了前幾天的南京守城,對於各部參戰明軍的功過表現最熟悉,於是他直截了當說道:

“陛下,過去幾日,保衛南京之戰,前線廝殺諸將,以李輔明部功勞第一,不如且請陛下先升賞李輔明,安撫探詢其部曲是否尚堪再戰。”

朱常淓想了想,覺得沒什麽不妥,便當眾讓李輔明出班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