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3/3頁)

哪怕第一炮開火後,得校準一炷香的時間才能漸漸找到感覺,也沒關系,反正清軍的紅夷大炮在部署好之後,是不可能在一炷香時間內更換陣地的——

還千萬別覺得這樣的部署速度很慢,其實這才是17世紀火炮部署速度的正常狀態。

後世很多古裝片裏,為了道具省事兒,直接拿那種帶兩個大車輪炮架的架退炮,來拍明清之交的紅夷大炮,這其實都是錯的。

明清之交的紅夷大炮,都是只有一根炮管子直接放置在固定陣地上的,連帶車輪的炮架都沒有。為了放置大炮,炮台上的炮位往往還會帶一條凹槽,讓大炮直接嵌到凹槽內放置,所以要移動是非常麻煩的。

這並不是古人不想安裝炮架,而是當時的材料強度、後座緩沖結構的機械設計,都還無法滿足大炮後座力的卸力。強行給火炮上車輪炮架的話,一開炮後坐力就直接把車輪震散震塌了。只有把大炮放在固定炮台上,讓炮台和大地吸收卸力後座,才能安全。

真正的架退炮,基本上西方世界都要到18世紀中期、七年戰爭的時候,才被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實裝,並且憑此搞出了可以跟隨騎兵部隊靈活機動、前沿部署的炮兵,一舉威震歐陸。又過了幾十年,到了拿破侖時代,拿皇才把架退炮發展到了巔峰,從此西歐各國全部普遍裝備了架退炮,把只有一根管子沒法機動的老掉牙貨色全部淘汰。

所以,以如今清軍紅夷大炮的機動性、部署展開後重新收攏裝車的速度,沒一刻鐘是根本搞不定的,如果完全沒有準備,慢的話半個時辰都正常。

……

宋明德這次嘗試,也算是明軍大冶兵工廠的開花彈臼炮、在被生產出來後,首次撈到實戰的機會。

優質鋼材鍛造的粗短厚實炮筒,被部署到了城墻四角的棱堡炮台上,並且專門配屬了工事堅固的觀測哨,

那幾個炮擊效果觀測員,也都是明軍炮兵中培養的精銳,用的望遠鏡也都是最好的,不但精度高,甚至還有工匠專門在鏡片上刻了幾道縱橫染黑的刻度線——

如果對這種描述沒什麽印象的話,可以想象一下吃雞遊戲裏,俄制VSS連狙自身配套的4倍鏡上那些線條。

毫無疑問,這些線條就是用來精確測距的,這樣才能精確計算彈著點距離。

考慮到後世那麽多小白,打了幾年吃雞遊戲,都依然不懂怎麽看四倍鏡上的測距儀線條,只知道拿著中間的主準心瞄準敵人突突突。在明末,要找出懂得看鏡頭測距儀線的人才,可想而知有多麽難得,

這些炮兵觀測員都是讀了不少書的,還專門讀過方以智編寫的基礎數學、物理教材,還要會背三角函數表,可以說每個人都是非常值錢。這種軍事技術人才的命,比關寧鐵騎的都貴上十倍不止,哪怕在張煌言麾下,要調用他們,都得嚴格申請,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