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2/3頁)

無非是雙方遠程士兵不斷交換著人命,而這種交換,地形占絕對劣勢的清軍,肯定是虧的。

再加上圍城之前,張煌言就是按照被圍半年做的準備,所以囤積了大量的柴草燃料。在阿濟格軍抵達之前,張煌言的部隊就把南陽縣城周邊近百裏之內所有的樹木,統統都給砍光了!

這麽做,當然會破壞生態環境,但都火燒眉毛了,古人哪裏還顧得生態環境!他們也不懂這些。

把樹砍光,一來能竭澤而漁多弄些柴火,讓城內士兵有更多機會喝熱水吃熟食,盡量減少不衛生導致的疾病減員。

二來麽,阿濟格要打造木驢車和攻城掩體長盾時,就得去至少百裏之外的地方砍樹,大大增加了清軍的後勤壓力。所以眼下清軍每被炸塌一輛掘城木驢,清軍的後勤官就要急得罵娘,又得從一百多裏外設法籌措木頭再辛辛苦苦運過來了。

細算下來,這樣烈度的打法消耗之下,每天清軍至少能死傷兩三百名負責挖城的木驢車士兵,外加略少一些的弓箭手。明軍那邊,只需要損失比清軍弓箭手更少的士兵,綜合對比至少是四五倍的交換比,

所以比換人命張煌言絕對是不虛的,如果一直耗下去,他城內的四萬守軍加壯丁沒死完之前,阿濟格的十五萬人都能死光了。張煌言真正怕的,還是工事被逐步破壞後,阿濟格能順利發起一場地利方面不太劣勢的總攻,所以他需要拖延住對方的破壞進度罷了。

……

清軍不斷升級攻城方略、減緩失血速度,爭取用盡量少的傷亡破壞更多的城防,用時間換人命。

張煌言這邊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他也算是頗有名帥潛質的智謀之士,佟圖賴會升級技術手段,他當然也會見招拆招。

清軍剛開始修土壩、反斜面部署紅夷大炮的最初兩天,張煌言一時反應不及,倒也沒有應對之策,只能是每天絞盡腦汁琢磨,再把軍中的技術人員召集起來群策群力。

好在清軍改用新招的最初兩天,也在尋找炮彈的彈道規律、經驗,準頭本來就極差。所以讓清軍先轟兩天,南陽城的城墻損失也不算大,這個時間差正好拿來想對策了。

經過一番梳理摸排,張煌言就發現了他手頭如今最值得依靠的,還是一個叫宋明德的基層技術官員——

這宋明德其實也是老熟人了,是兩三年前朱樹人剛剛用計趕走左良玉、占據了武昌的時候,發展大冶鐵礦時發掘出來的。後來還通過宋明德,搭上了他堂叔宋應星,明末一代科技大能,誰讓他們都是南昌府人士呢,本來就離武昌很近。

這兩年,宋明德跟著叔父在後方籌措軍備,還跟武昌知府、兼湖廣兵備僉事的方以智切磋,本事也是見長。

本來宋家人,包括宋應星在內,都是工程技術實踐方面比較強,但理科理論水平挺差的,全靠經驗主義做事。

而跟方以智一配合,宋應星宋明德叔侄都是進步良多,連宋應星都算是活到老學到老了。

方以智在理科方面的造詣,可以算是當世國內最高那個梯隊的了,畢竟他是寫出《物理》的人——當然了,受限於明朝的氛圍,他的理科水平跟同期西方那些頂級大牛肯定比不了,荷蘭人同時代都已經出了笛卡爾了。

但方以智那點物理常識和數學功底,拿來點撥宋家叔侄,再配合上朱樹人偶爾過問,給他們提供些點睛之筆。於是當宋明德接觸到“三角函數表”這種玩意兒後,立刻就讓湖廣明軍的彈道學理論有了非常長足的發展。

這一次南陽被圍城,朱樹人也需要給表哥安排得力的炮兵技術人才,就讓年輕的宋明德深入敵圍參戰,還許諾戰後無論實際功勞如何,都給他直接升官至少一級!原本是從六品主事的,這就給他升至少工部的員外郎!要是幹得好,過兩年再給他升郎中!

而他叔父宋應星,畢竟上了年紀,朱樹人也不可能讓這種大賢冒險,所以宋應星就跟著方以智,坐鎮後方的漢水防線,駐守在武昌。這樣叔叔在後方,侄兒派到重圍之中,也算是尊老了,還能防止動搖。

這次佟圖賴上的新招,宋明德琢磨了兩天,就想到了如何用大冶兵工廠今年新研發的高效點火引信開花彈、配合為這種開花彈專門準備的新式大口徑臼炮,來專門觀測、定位,克制。

城墻四角棱堡炮台上的普通紅夷大炮,無法吊射摧毀土壩反斜面上的清軍紅夷大炮,但擁有類似攻城迫擊炮那般大仰角的臼炮,就是專門幹這事兒的呀!

平時如果要打移動目標,這種臼炮精度較低,還沒法確保一擊即中,不如直瞄火力高效。但炮兵對炮兵,雙方都是非常沉重難以移動的固定靶,一擊不中大不了多校射幾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