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秒殺兩廣叛亂(第3/4頁)

其他各省並舉,把內部徹底整頓後,再對付福王,也好先聲奪人,更多瓦解北方被裹挾官員、武將人心,再示以寬仁,表示只誅首惡,讓除了劉良佐以外的其他淮北將領,重新安心歸順朝廷。

實在不行,還能給包括劉澤清在內的武將,開出一些條件,只要他們到時候堅持在韃子側翼抗擊,哪怕是形同割據,朝廷也會褒獎他們,比照吳三桂。

臣估計,等韃子南攻時,山東省內,位於泰、蒙山區以東的萊蕪半島,肯定不會被韃子重視,那些地方三面環海,又有山區與中原隔絕,不在韃子南下的交通要道上。只要劉澤清到時候肯躲避,哪怕在山東半島割據,韃子也多半不會管。

而朝廷只要他控制住這塊地盤不被韃子占領、當地的錢糧人口不為韃子所用、他的本部兵馬別投降當漢奸,也就足夠了。如此一來,到時候朝廷是有希望只誅劉良佐一部、就解決福王之亂的,其他被裹挾武將都還有機會爭取!把內戰損害降低到最小!”

朱常汸聽了史可法這番細致入微的長篇大論分析,也算是徹底松了口氣,他仔細琢磨了一下,就意識到了史可法策略的妙處。

兩淮割據勢力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現在處在夾縫中,誰先打都吃虧,還有可能逼反投敵。

相比之下,兩廣或者其他南方腹地的潛在反抗者、跟福王串聯勾結的那些人,卻是只有南京朝廷出手收拾才行的。南京朝廷不動手,不會有別人來代勞——總不能指望越南人侵略兩廣吧?

所以,吃好東西當然要吃著碗裏瞧著鍋裏,而吃苦藥則要反過來,先吃碗裏的,說不定碗裏吃完時,鍋裏的已經不用你親自吃了。

三方一番秘議後,朱常汸立刻做出了決斷,讓史可法以勾結福王作亂的名義,加速搜捕一切串聯的、抗命不來南京的藩王。

南直隸和江西,就靠史可法自己動手,浙江交給浙江巡撫張國維,那也是沈廷揚朱樹人的老朋友了。

其他湖廣四川,其實沒有需要動手的,當地藩王早就被張獻忠當年殺得十之七八了,僅存的也都在這兩個月裏被朱樹人積極送來了。

所以最後就剩下兩廣,這就讓朱樹人輕兵直進,以密旨領兵,軟硬兩手準備,雷霆撲滅!

……

密旨下達之後,各方很快一起動手,好幾個跟福王書信勾結的藩王,都是沒反應過來就被捉拿問罪,敢於反抗或者逃跑的,直接射殺——這也是特殊時期,監國王爺特旨特事特辦的,沒有問題,這些王爺是已經被拿住明確參與大逆的罪證的。

因為消息封鎖得好,淮北方面福王一直到六月初,才得知自己暗中勾結的幾個內應同宗,已經被抓被殺了。

他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在六月初五這天,靠著阮大鋮和劉良佐的擁護,倉促強行稱帝,然後少不了把他的稱帝理由、以及他跟先帝血緣最近、先帝的監國遺言失效等統統說了一遍,試圖號召一批人跟著他幹。

然而,天下看清他實力的人,當然都不會跟著他幹。只有劉良佐、許定國是鐵了心當漢奸,知道南京朝廷不會饒恕他們。而連山東半島的劉澤清,都選擇了觀望。

文官當中,只有阮大鋮這個士林敗類、歷史上的大漢奸、後世能被桐城、懷寧兩地地方志爭相推出去不承認他是本地人的極品,選擇了帶頭擁護福王,並且居然直接被福王封為了偽大學士。

(注:阮大鋮的問題,前面提過,再提醒一下。後世懷寧地方志說阮大鋮是桐城人,桐城地方志說阮大鋮是懷寧人,兩個地方爭相對罵,都說是對方的土地養出了這種大漢奸。

直到21世紀百度百科詞條都不敢寫他籍貫,點開詞條修改記錄,都可以看到好多輪申訴對罵質疑。一寫是桐城人,當代桐城人就有申訴的,一說是懷寧人,當代的懷寧人就申訴,只好不寫)

連阮大鋮的知交好友馬士英、正牌鳳陽總督,都覺得這事兒實在玩大了,沒希望,試圖南逃撂挑子謝罪,但是被軍頭劉良佐扣住軟禁了,作為一塊招牌還要用用——這裏不得不提一句,馬士英這人,倒也不算本性太壞,只是他利益被阮大鋮綁定了。

歷史上馬士英雖然擁護了福王上位,但也不算一開始就這麽想的。一開始馬士英是嘗試過跟史可法合作的,但問題是兵荒馬亂的年代,軍隊裏的桀驁之輩不是文官能徹底控制了。

馬士英也是看到劉良佐乃至歷史上的高傑劉澤清等人已經磨刀霍霍要立從龍之功了,他怕被下面人甩開獨走拋到對立面,不得不事到臨頭投機了一把。

但現在形勢這麽差,馬士英也不傻,他知道福王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要在鳳陽稱帝,這地方毫無戰略縱深,被闖賊、韃子和南京朝廷三方包夾,怎麽都是死,他為什麽要跟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