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秒殺兩廣叛亂(第2/4頁)

這次也不例外,三個人非常隨和,史可法直接開門見山,把情況說了。

朱常汸聞言,第一反應是嚇了一跳,隨後倒也很快鎮定下來——因為對於福王侄可能會搞事情,他也已經有心理準備了,都鋪墊了兩個多月、前後派人請過兩三次了。

此時此刻,無非是第二只靴子終於落地了,讓人心一跳之余,反而放松下來。

朱常汸悲涼地問:“史卿以為,如之奈何?可要立刻舉兵伐之……唉,這兩個月,北方局勢日頹,聽說四月份韃子就殺到黃河邊了,如今似乎已經越過太行山,殺入山西了?

縱然山西地勢崎嶇,或許能扛住韃子幾個月,但最多也就拖到秋天了。如果韃子動作快,可能秋天就會南下。就算闖賊多拖一會兒,拖到臨近隆冬嚴寒不利用兵,最多明年開春,我大明南方半壁,也免不了遭韃子兵災。

此時此刻,孤是真心不願看到我漢人軍隊自相殘殺,若是能少殺人就解決福王侄,那就最好。”

從朱常汸這番話中,也不難看出,這兩個月裏,他還是有關心時事的。雖然處理政務無能,他至少不至於對局勢一無所知,每天有兵部塘報他都會看,至少讓宦官讀給他聽。

歷史上,崇禎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份才死的、一片石大戰放韃子入關是四月份,

加上韃子到了北京之後,還得內鬥一番、確認多爾袞派系的統治地位,所以直到那年的十月份,韃子才算徹底搞定河北,以及河南和山東位於黃河故道以北的部分。

然後才是阿濟格、多鐸兩路分兵南征,分別對付李自成和南明。而因為打李自成的拖沓、歷史上李自成還從河南開封、洛陽一帶反擊了黃河故道以北的懷慶府一波,逼得多鐸不得不迂回策應阿濟格,浪費了幾個月,又趕上了冬天最寒冷的時節不利於用兵,所以最終是次年二月才正式攻打南明腹地、四月份殺到淮南。

如今這一世,崇禎之死提前了將近兩個月,而李自成拿下北京時剩余的實力,還是弱於歷史同期的。所以面對韃子的進攻,李自成能撐住的時間,也會略微更短一些。

這樣算下來,按理論推演,可能七月份韃子就能發動對河南的開封、洛陽一帶,以及後續陜西的進攻。這樣一來,很可能十月份之前,河南淮北之間的地盤就徹底完了,然後清軍的南征統帥還有可能趕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之前,對淮南打擊一波。

雖然這些事情都還沒發生,但是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也是能大致估出敵人的進度的。

即使是歷史上一開始優柔寡斷輕視了韃子的史可法,這一世因為朱樹人的蝴蝶效應,因為朱樹人此前潛移默化的提醒、以及李自成確實幹得比另一時空更菜,所以連史可法都已經清晰認識到:對大明威脅最大的,如今已經變成了韃子!而非闖賊!

南京朝廷的一切動作,當然都要圍繞著“今年秋末冬初可能就要面臨韃子第一波進攻”這個節奏來部署。史可法和沈廷揚還都有一個共識:

如果可以頂住第一波,那麽這次攻勢很可能就會就此重挫,讓韃子不得不收兵北返,重新從頭開始做準備,這樣南方就可以獲得又至少一年半載的喘息之機,好好整頓內部。

因為冬季攻勢來臨的時候,越拖越不利於戰鬥,需要速戰,只要一波小敗,就能托住很久。就好比當年曹操赤壁之戰,也是隆冬時節用兵,南方馬無蒿草,騎兵部隊時間一久就堅持不下去了。

南京朝廷眼下的一切決策,都不能妨害“防禦潛在的十月攻勢”這個核心大目標!否則天下都沒了,一群宗室內鬥鬥贏了有毛用!

史可法也是深入揣摩了一下眼下的局面後,不得不作出一個審慎的建議:“大王所慮甚是,實乃天下之福。眼下我們雖然能以兵馬平定福王,但韃子打得最遠的兵馬,近在懷慶、衛輝、臨清。

如若兩淮將領因為朝廷對福王動手而出現混亂,韃子很有可能改變目標,提前對山東、淮北的剩余州府下手。而朝廷嫡系兵馬卻因此在跟被福王蠱惑裹挾的軍隊內戰,這就更加便宜了韃子了。我們還要提防福王為了保命,直接順勢投降韃子給韃子當傀儡。

由此看來,對淮北藩鎮動手,實在要慎之又慎。不如先觀望,要是韃子南下,他們也好先跟韃子交手,好歹那些桀驁不馴的兵馬,也不算死在漢人內鬥之中。

相比之下,朝廷倒是該加速利用這個機會,先把其他跟福王串聯的藩王,統統拿下,剪除其羽翼,也好鞏固我大明後方。

尤其看福王這些勾連書函,以及抓獲審訊的使者所言,兩廣地區跟福王串聯的藩王最多,尤其是這個‘靖江王’,本來就聽說頗有想法。不如讓湖廣總督朱樹人,順勢以湖廣兵南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肅清兩廣勾結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