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有病就早點治(第3/4頁)

而此法通過之後,沈家經營商船隊的親戚(沈廷揚當了戶部官員後,早就不親自經營家裏生意了,都是讓親戚代持的),也非常給面子地大量認繳預繳,進一步安定了朱常汸監國政權眼前的財政缺口。

有了這麽一個帶頭的,各地反抗的聲音就被壓得愈發微弱。

……

財政改革的法令,從四月上旬初次頒布,到各地落實就要一兩個月,期間還有各種微調需要公示。

所以朝中四五兩個月裏,民政方面暫時也不會有新的動作了,朝廷基本上都圍繞著潞王監國的這三把火轉。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南方大部分官員、士紳、將領,都看到了一個為政輕省、不過多整活、只做必要事情的監國王爺,也充分認識到了潞王和先帝截然不同的風格。

“既往不咎,不糾結歷史功過”的執政基調,也被充分展示了出去,讓人心更加安定。

另外,話分兩頭,在潞王新政三把火之前、早在三月中旬,召集諸王來南直隸的旨意,也已經發下去了。這件工作,原本也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見效,所以如今正好和監國新政同期並行推進。

到了四月中旬,第一批接旨後乖乖來京的藩王,就抵達了南直隸境內。

其他藩王,如果不出意外、也不抗命的話,也能在四月份晚些時候、最晚六月份,都來南直隸,接受朝廷更緊密的控制。

大明朝兩百六七十年,十三代皇帝,至今一共封了兩百多個王爺。當然,其中有一小半因為子嗣不繁,以及獲罪除國,並沒有一直傳下來。

能傳到天啟年間的王爺,也就一百多家,而到了崇禎初年,因為戰亂已經開始,流賊開始陸續殺滅淪陷區的藩王,所以崇禎登基之初,王爺數量已經跌到一百五十家以下。

如今又經過近二十年的血腥內戰內耗,王爺們的數量倒也繼續銳減,畢竟北方省份的王爺基本上都殺光了,不是死於李自成等各路流賊之手,就是被韃子殺了。

哪怕是南方,此前湖南、四川的王爺們,也都被張獻忠那波流竄,累計帶走了十幾家之多。

所以,眼下天下能有王爺身份的,已經不足五十家。血統能比朱常汸更接近先帝的,僅有福王朱由崧一人,其他連跟朱常汸一樣接近的,都已經一個也沒了(萬歷也沒那麽多兒孫活到現在)

如今得到朱常汸詔書,最先最積極響應的,要屬那些生活在山東和南直隸交界邊緣地區的藩王。因為他們就藩的地盤,已經處在李自成和韃子兵鋒南下的邊緣了,不跑本來就會死,巴不得朝廷下詔允許他們逃離封地呢。

站在朱樹人的立場上,他一開始其實也不想救那些山東王爺的,巴不得那些養豬廢物直接被李自成或者多爾袞殺了,他還能落個清靜。朝廷也能減少一筆開支,把更多錢花在百姓和軍隊身上。

不過,朱樹人也知道,必須用這些山東王爺做引子,勾出其他南方安穩富庶之地的王爺,以示朝廷的一視同仁。

否則只強招南方富庶地區的王爺來,卻不召不救山東王爺們,再蠢的人都能看出其中有“削弱宗室、獨尊潞王”的貓膩了。

結果,在這批山東王爺南下的途中,自然也免不了發生一些小意外——其中有兩三個王爺,因為一直養尊處優,缺乏運動,一輩子也沒出過遠門,所以水土不服。

如果能慢吞吞好生休養,倒也能養過來,但因為山東地區已經有部分劉芳亮乃至多爾袞的部隊滲透騷擾,尤其是韃子騎兵能越過堅城到後方非戰區燒殺搶掠。

兵荒馬亂之際,這些王爺哪裏敢在半途多歇?

於是一番折騰,這些山東、河南邊緣南下的十幾家王爺,有兩個死於韃子滲透劫掠的亂軍,有三個死於水土不服疫病折騰,十四個北方王爺,只有九個活著抵達了揚州。

朱常汸並不會允許他們渡江來南京,也是防止南京城裏出現野心家,所以就把所有北方來的王爺,終點站都安置在一江之隔的揚州。

九位北方王爺陸續抵達揚州的同時,南方各省加起來、還剩下的大約三十家血統或遠或近的王爺,也有六七家活著抵達了南京周邊。而這六七家抵達的背後,一樣有一起病亡一起死於賊手——

南方如今也不算徹底安全,兩年前在湘南被消滅的張獻忠軍,就有一部分殘部在衡州之戰後,往西逃到了井崗、羅霄山區,南方各大山區,如今不少地方還挺亂。被殺、驚嚇病亡的那倆王爺,就是江西籍的。

經此一波,天下總共幸存的四十多位王爺,死了七個,有十五個被朱常汸徹底控制。

還有十幾家在途,僅有個位數幾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了學福王稱病抗拒——倒不是說這些抗拒的那幾家就一定多有野心,只能說人過一百,形形色色,明朝王爺那麽多,腦子不清楚的,軸的,膽小怕被害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