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有病就早點治(第2/4頁)

冷靜下來仔細審慎地考慮了這個請求的利弊後,沈廷揚還是非常發自公心地在朝議上勸諫朱常汸別采納這樣的奏請。

朱常汸一開始有些詫異,因為他也覺得,那個戶部郎中的獨走奏請有點道理,確實能廣開財源、寅吃卯糧,為什麽親家公要不同意呢?

面對這個疑問,沈廷揚義正辭嚴地說:“此法一開,地方上搜刮之風定然難以抑制,很難想象得到了預征厘金權限的官員,會如何濫用此權。

我大明地方官員,原本或許數年一任會調換轄區,誰人不想在自己任期內多征稅款?如此,舊官刮地三尺,政績卓著,新官接任卻發現本地商稅已經被預征數年、富商們手上都有了一堆完稅抵扣憑證,新接任者還如何展開工作?

考慮到我大明如今吏治之困頓,這些權力絕對不能隨便下放,否則定然民不聊生!”

朱常汸本就是個軟耳朵根子,也沒學過治國,一聽果然又覺得有道理,就問其他朝臣意見。

於是,有少數不太懂財政、但確實忠心愛國的朝臣(不愛國有私心的,都巴不得這個建議不能執行,所以不會開口),就順著沈廷揚的思路又問:

“沈部堂,既然把預征厘金、給付息抵扣憑證的權力下放,會導致如此諸多貪墨的機會,那不下放不就行了麽?

如果由戶部統一征調,以戶部如今嚴明執法的清正,沈部堂您的高風亮節,應該能堵住這些漏洞吧?”

此時此刻,朝中眾人對於沈廷揚不貪墨的信賴度還是很高的,因為沈廷揚已經帶頭支持了增加商稅,好多人估計,按照沈廷揚交錢的尺度,今年沈家怕是能繳兩百萬兩商稅。

而鄭家大約也要繳那麽多,還有其他南方各省全部做跨省貿易的商人,加起來交一千萬零點兒。攏共大明朝廷今年的厘金總收入能超過一千五百萬兩。

這是拿了沈家鄭家的四百多萬,套出了南方半個天下一千多萬。只不過沈廷揚吃相好,不會搞那種“事成之後,黃老爺的一百八十萬如數奉還,咱分城南兩大家族那點刀勒”的伎倆,他這個沈老爺出的錢是實打實出出去的。

所以,大家眼下都相信沈廷揚自己肯定能嚴格執法,不會竭澤而漁。

但沈廷揚依然公允地搖了搖頭,見微知著地提醒:“這不是權收戶部後、能不能止住寅吃卯糧竭澤而漁的問題。

諸位可還記得,當初厘金之法之所以能奏效,能讓百姓支持,還強化了南方各省軍力備戰,關鍵一點,便是‘地方繳納的商稅,只給本地花,只用於保護本省防務’。這才避免了南方各省豪紳,擔心自己的錢被朝廷補貼了其他省,從而吝嗇。

天下人性自古都是如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鄉紳們還是願意出錢的,但是為了保衛天下,保衛遠方的東西,世人便沒有如此高的境界了。如若今天為了預繳厘金,就把預征權收歸戶部,地方各省人心還如何肯踴躍?那不就走老路了麽?

朝廷當言而有信,厘金誕生之初,說好了就是每個省分開賬目、本省的錢只支持本省軍費,就絕對不能更改,至少在天下重新安定之前不能隨便更改。”

這番話說完,大部分持討論意見的官員也就閉嘴了。有些人還心生慚愧,按說孔夫子都說了那麽多年的仁義禮智信,可是事實上儒生也就把仁義禮智更多掛在嘴邊,單說這個“信”字,還不如商人階級出身的更知道信用的重要。

不過,這番討論最終也不是完全沒收獲。大家本著對事不對人的態度,繼續分情況細化切磋,還真就被沈廷揚找出了一個可以試點的辦法:

雖然在全國各省都允許預繳厘金會導致竭澤而漁、全部收歸戶部又會導致地方上對專款專用的不信任,那麽,只在南直隸地區試點、特許預繳商稅抵扣、並給予利息,就可以完美回避上述問題了。

因為在明朝,南直隸地區本來就是沒有自己的財政官體系的,南直隸的財政歷來由南京戶部兼管。現在特殊時期,南京戶部升級為了正式戶部,可原本的權限也還兼著。

加上這兒是監國腳下,百官盯著,官場環境更透明,沈廷揚也確實算是鐵腕公允的財政官,他不會自己貪自己的錢。所以最後討論,朱常汸就允許開了這個口子特事特辦,今年先在南直隸地區,由戶部直管,試點預先多繳商稅、付息抵扣。

明年開始,如果外省富商豪紳有羨慕這點微薄的利息的,主動願意為朝廷分憂的,可以再行申請、單獨核議。

如此,也算是把財政改革最初的波動期扛過去了,不至於做事太急,惹出亂子。

事關百萬千萬兩級別的錢財,當然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局部試點,再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