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李自成的真正實力(第2/3頁)

攻了那麽多城,嫡系老營和百戰精兵損失都不大,源源不斷總有炮灰分攤火力。

只能說李自成薅羊毛的水平還是不錯的,沒有跟崇禎那樣逮著一群羊死命薅,他知道讓人冒三次生命危險後就放過對方,換一批老弱薅。最後以漢人的能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竟也就沒鬧出任何明顯反抗。

這樣一路從山東河北走過來的闖軍,最後抵達北京時,核心戰力保存得還是非常好的。

而弑君崇禎前後,北方明軍投降又給李自成帶來了巨量的臨時戰力,這進一步加強了他如今面對吳三桂和多爾袞的底氣——

唐通的密雲兵,倒是如歷史同期那樣,被吳三桂吞了,但馬科、白廣恩的兵馬,吳三桂只是拐走了一半左右,還有一半大約三萬人,如今可是依然跟著李自成的。

另外,山西明軍,只有周遇吉的人馬是死戰到底,沒有投降。可本該跟周遇吉並肩作戰的熊通,可是帶著大部分戰力直接投降了。

再之前,太原城破時,巡撫蔡懋德倒是殉國了,可蔡懋德的用人不當、苛責求全,逼反了太原守將之一的張雄投敵當內應,也帶去了不少山西兵。

林林總總算下來,山西,河北這兩省,每個省的陷落,至少有三萬明軍直接投敵了,

山東這邊投敵的稍少一些,因為只有兩個府被李自成的南路軍劉芳亮占領,沿途裹挾到的人也就少得多,劉澤清的山東明軍主力是選擇了退讓的。

最後再加上京師三大營的投敵人數,說李自成這幾個月裏,招降了至少八萬原明軍地方部隊,那是毫不為過的。

只是這些明軍的戰鬥力就無法保障了,他們在崇禎手下時糜爛至極,只有白廣恩和馬科的人有點戰鬥力。歸了李自成也不至於立刻就變身牛逼,而且裝備情況是不會得到改良的,李自成也不可能憑空變出武器來武裝這些新附不久的降軍。

所以,截止到崇禎十七年二月初,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實有農民軍戰兵近二十萬、其中精銳老兵約六七萬。明軍降兵八萬,總戰鬥部隊實打實有二十八萬之多。

六萬先鋒拿不下山海關,那就繼續增兵!把八萬明軍舊部,外加部分相對年輕力壯的壯丁都拉到前線,是完全有可能的。

吳三桂估摸著,自己最終可能要扛住十幾萬大軍的進攻。至於二十八萬全上,那倒是不可能的,李自成肯定會留一些魚腩守住北京城,還要確保天津衛大沽口和其他沿線要害節點,加起來也得占用十幾萬人。

李自成軍隊那可憐的後勤補給能力,也不容許他們直接把二十萬人堆到山海關前線。

此前闖軍打到哪兒,都是一路吃到哪兒的,幾十萬人靠自運糧食,根本不可能運得過來,需要不停屠城那些不迎闖的死硬百姓補給。

順天府到永平府之間的防區,卻被吳三桂相當程度上堅壁清野了,山海關周邊的存糧搶不到,對李自成的兵力投入也是一個打擊。

李自成也知道自己必須速戰速決,最後他最大的倚仗,也就只是北京城破後,弄來的那堆紅夷大炮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明末各方勢力中,紅夷大炮數量最多的勢力,反而是滿清,據說到崇禎十七年時,滿清全國上下竟有超過兩百門的紅夷大炮,誰讓黃台吉當政這十幾年,實在是太重視紅夷大炮,太舍得下血本了。

滿清之後,原本紅夷大炮第二多的勢力就是鄭家,第三才輪到大明朝廷。而如今這個時空,天下紅夷大炮最多的勢力,當然是南方的朱樹人了,他種田多年,紅夷大炮數量已經比滿清還多了,足足能湊出超過三百門,質量還比明軍清軍的都好。

大明朝廷中,九邊守軍又占了一半以上的紅夷大炮存量,吳三桂這兒又是重中之重,占了九邊炮兵一半的規模,大約有三十門。

而李自成拿下了北京周邊武庫,還有河北山西投降邊軍的裝備,再加上闖軍原來多年的積攢,也有了超過六十門的紅夷大炮。

山海關戰場上,每天雙方都是幾十門紅夷大炮對轟,場面蔚為壯觀。

雄峻的關墻也在實心鐵彈的反復轟擊下搖搖欲墜,好多地方都條石夯土撲簌崩落,城墻東缺一塊西塌一點。

李自成的先鋒大將是劉宗敏,李自成本人如今還沒趕到前線親自督戰,但劉宗敏也是背負著弑君罪責的,所以很清楚絕對不能讓吳三桂翻盤,催督攻城也就非常賣力。

每每看到山海關城墻有塌陷處,哪怕只是夯土崩落形成土堆緩坡、並未徹底坍塌,他也會下令士卒不計生死從緩坡處奮勇沖殺。

一群群的大順軍將士,包括被拉來的明軍馬科部降軍炮灰,就這樣行屍走肉一般頂著吳三桂軍的兇猛攢射往上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