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一片石大戰前夜(第2/3頁)

而歷史上,吳三桂在創軍逼近時,沒有選擇固守雄關,而是出關在一片石野戰決戰,主要是他已經投降了韃子,得聽從多爾袞命令,顯示自己的誠意,這才硬著頭皮打硬仗。

現在他還沒投,而且還有威脅的籌碼,吳三桂當然不用出關野戰,有關卡能用幹嘛不用?

當然了,山海關只是一個關卡,不是一座城池,所以本身戰略縱深是不足的。

過去數百年,山海關存在的目的都是抵禦遼東和草原方向來的遊牧韃子,因此倉庫軍營和其他後方設施,大多留在了關內一側,

一旦敵人改從關內攻來,這些實施都會面臨被敵人暫時占領的問題,物資和人員也只能堅壁清野運到關卡的另一側,或者至少是轉移到狹窄的關墻要塞區內——這也是歷史上吳三桂選擇出擊而非死守的一個重要原因。

畢竟真到了死守關墻的那一步,關內設施肯定會被李自成嚴重破壞,吳三桂持久的本錢也就沒了。

就算吳三桂花了大代價轉移,把值錢細軟戰略物資都轉移到關的另一側,但如果被多爾袞偷襲了,那他也一樣會血本無歸,所以歷史上這麽操作就沒意義了。

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吳三桂的後勤補給可以指望外援,明軍的海軍依然有絕對優勢,多爾袞也不可能掐斷海路補給這條最後的生命線。所以多爾袞如果還背信棄義撕破臉,吳三桂就把雄關留給李自成!他依然有機會撤!

童逵行大大方方先說己方的弱點,再說己方的退路,擺明了說:誰對吳將軍背信棄義,那他寧可把關留給另一方!哪怕這另一方也是兇惡的敵人!

吳三桂在選擇把關留給誰的問題上,看的不是誰更兇惡,而是誰最後不講信用!

……

範文程和多爾袞聽了童逵行這番毫不掩飾的大實話,也是不得不陷入了沉默。

確實,吳三桂要是派人來說大話,吹大義,那他們是不怕的。但吳三桂都那麽務實,把操作細節層面的問題都說得那麽詳細了,顯然他是可以實操做到這一步的。

多爾袞也就不得不放棄“吳三桂真要是不投降,還為了守關抵抗李自成、而把老弱物資轉移到關墻另一側後、自己能偷襲拿捏對方軟肋”的想法。

真作出這一步,把吳三桂激怒了,人家是真能獻關給李自成的!

李自成得了雄關,清軍再想進去,可就太難了!

山海關有多難攻打,多爾袞過去這十幾年裏,已經多次領教了!這個問題根本不用多解釋!

童逵行見對方終於有所松動,連忙趁熱打鐵說出朱樹人暗中承諾吳三桂的最後一個條件:

“王爺,如果貴國願意跟吳將軍合作,只從薊門入關夾擊闖賊,那麽吳將軍可以一直在山海關堅守,消耗闖賊銳氣,待其兵疲意沮,貴軍再從側翼殺出,何愁不能得全勝!

貴國也是有漢軍八旗的,若能迫降闖賊精銳一部,編入貴國漢八旗,對貴國貴軍國力,不也是一筆助益?

最後,吳將軍還願意擔當幹系,最後承諾貴軍一樁好處:只要貴軍與吳將軍聯手,吳將軍可以承諾說服鄭成功和朱樹人,讓他們將來不要破壞貴國在渤海灣上的補給航路,貴我兩國海軍就此停戰!只要貴國不背盟偷襲,我大明水師便不會有敵對舉動!

為了證明吳將軍的誠意,這裏還有一封我大明湖廣總督、國姓爺朱樹人的親筆附函,還有他的印信,他願意擔此幹系,配合吳將軍的許諾!”

童逵行最後開出的條件,再次讓多爾袞為之一震。

原本的歷史上,清軍不可能答應不親自控制山海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走薊門長城補給,實在是太繞遠路了,不如遼西走廊。

但是,遼西走廊再容易走,也肯定不如貼著渤海灣北岸的海路運輸方便、成本低,運量還大。

歷史上,清軍的渤海灣海路補給線,倒也不至於被明軍騷擾,只不過清軍自己的水師也不強,全靠孔有德之類當年吳橋兵變的登萊降將、帶來的明軍登萊水師舊部為主。

但現在,清軍如果還想利用海上補給線,難度就大得多了。因為鄭家已經被朱樹人勾引著北上。

而三代“黃海王”的沈家,更是直接秣馬厲兵,還靠著崇禎此前的“五年實現漕運改海”,新造了八百艘高性能海運大沙船,隨時可以掐斷孔友德的脖子。

這就給明軍一方提供了新的籌碼,多爾袞對渤海灣安全航路的需求,不亞於對山海關的需求。

雖然這種“航運和睦”的條件,是附帶在“明清互不背盟”的前提下的,哪天要是多爾袞真徹底占了河北山西之地後,再想撕毀盟約,朱樹人當然也會再次調整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