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2/3頁)

(因為高傑是從李自成手下投降到明軍這邊的,所以原先當過多年闖軍,知道闖軍的做派,也知道怎麽置辦衣甲旗幟偽裝回闖軍,非常拿手,這才一路沒露出破綻,成功突圍)

如今,張名振鄭成功此前在大沽口、天津衛、香河縣等地一鬧一攪合。北直隸北部地區的部隊,基本上都知道了他們的存在,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得知了“國姓爺有派出海路援軍,接應北方官軍”這個消息。

所以,高傑也好,或者別的什麽潛在的、原本因為南下道路斷絕而不得不降闖的河北長城沿線明軍,多多少少會生出點異心。偏偏李自成也不好拿捏判斷究竟誰有異心,這就進一步加劇了闖賊內部的不穩。

……

鄭成功正是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跟吳三桂進行了新一輪的談判。

雙方都有了更多的籌碼,但目前為止利益上還不存在沖突,雙方的目標也可以算是一致的,只是對實現共同目標的手段有點分歧。

鄭成功開門見山,先跟吳三桂攤牌了朱樹人的提議:

“吳將軍,你不願意放棄山海關,我也無權逼你。不過這遼薊之地,還是王總督說了算,王總督要走,要帶走部分兵力南撤,這一點你也無權阻撓,希望你想清楚。

我們畢竟還是友軍,國姓爺和張軍門,還有我,都不希望走到不愉快的那一步。”

吳三桂也知道,這幾天鄭成功他們在協助王永吉挖墻腳,但王永吉是上官,或許挖不動關寧軍,但挖外圍明軍肯定是挖得動一些的,吳三桂也確實沒法撕破臉,於是他先順水推舟作了個人情:

“鄭賢弟所言,倒也不無道理,王總督想南撤,本鎮當然不會攔著。”

雙方達成了一個默契後,鄭成功才趁熱打鐵繼續說道:“雖然吳將軍您不打算放棄山海關,但國姓爺以為,你不該放棄這個選項,作為跟多爾袞談判要價的籌碼。多條退路就多點底氣,多爾袞才不會有恃無恐肆意壓價。

所謂求上而得中,求中而得下。吳將軍要得中,豈能一開始開價就要中?既然吳將軍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權宜之計,迫不得已,心中還是矢志忠於大明的,就該力爭最小限度出賣大明的利益!”

吳三桂想了想:“跟多爾袞談判時,空口白話要高價,這種事情惠而不費,本鎮當然會做。但多爾袞也不傻,能不能談成,也要看我軍後援支持是否堅定。

如果多爾袞能看到我關寧軍軍糧不缺,軍餉充足,士氣高漲。看到陛下殉國後,南方諸省依然肯供給我軍,他才會真的堅信我能隨時跟著貴軍南下,堅持到闖軍臨城的最後一刻。那樣,他才會真正擔心山海關落入闖賊之手!”

話說到這個份上,鄭成功也基本上明白了,吳三桂就是在糧餉賞賜方面談條件,只要南方的地方財政還支持他,那他就可以配合演演戲,同時也不向多爾袞出賣太多利益,還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看著鄭成功他們利用王永吉的名義拉走一些部隊。

而吳三桂之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變得這麽貪財缺錢糧、甚至貪財到“只要給夠錢,就能容忍一部分部曲被挖角”的程度,鄭成功一開始沒想明白,但很快也想明白了:

正是因為前天他剛剛迫降了唐通的部曲,這事兒讓吳三桂意識到了眼下自己有多麽缺錢!

因為吳三桂要迫降其他九邊明軍重新反正,最直接的籌碼,就是立刻大筆撒錢,足額發餉,發額外的加賞,快速拉攏人心!

在大明九邊的河北三邊部分,還有數萬明軍邊軍,處在此前不得已降闖、而現在又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節骨眼上。

這時候,誰能籠絡人心,誰就能快速擴大勢力。就算鄭成功拉走一些山海關附近的二線部隊,只要給足吳三桂錢,吳三桂還能快速從其他方向找補回來更多!

甚至說句難聽的,吳三桂就拿剛勸降來的唐通部曲,濫竽充數塞給王永吉帶著南下,把頭頂上那個名義上的總督打發了,法理上來說也是不違朝廷法度的!

他就算給王永吉一萬兵,只要朱樹人給他的銀子,能讓他從動搖的馬科、白文選、高傑那兒拉攏來兩萬兵,那他吳三桂還能賺一萬的差價!東邊賠錢西邊賺,賺回來的還比賠的多!

他吳三桂只要握住山海關,握住遼薊地區最後一個海路南撤的出海港口,就會有源源不斷想南逃的河北明軍來跟他接觸!

有了這麽一個局面,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個人勢力的膨脹,吳三桂更舍不得放棄山海關南逃了!只要留著這顆釘子,他不但可以保住家族幾代人經營的地盤,還可以持續吸血,把自己吸成真正的遼冀第一軍閥。

富貴險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