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陛下之壯烈,臣素來佩服(第3/3頁)

漢中之地的百姓,原本有種稻種麥都有,近年來因為幹旱寒冷,水稻耗水太多,這才幾乎不種了,都是種麥。

但麥子耗水還是比玉米多,如今改種玉米,哪怕是夏末下種,也不用跟麥子那樣熬過冬天才能收獲,所以本地存糧少留一點,也不虞餓死人。有了足夠的軍糧支持寶雞縣和大散關,就算被闖賊圍城數月,也是不怕的。

現在闖賊已經圍了寶雞縣十幾天了,也在大散關下頓挫了七八日,本官這幾天就會給他們一次痛擊!至少打出漢中半年太平,讓闖賊不敢再動南下之心!

闖賊殺害孫總督後,其在河洛之地的主力,應該也有收縮回關中吧?如果本官從湖廣的襄陽北上,就算可以費盡心力從陽城道過伏牛山、收復洛陽,但最後想收復關中,卻必須面對潼關之險。

所以還不如在這陳倉道口,大散關前,先示弱誘敵,殲滅消耗幾次闖軍的有生力量,帶其兵疲意沮,再率大軍殺出陳倉道口,直接光復關中!

畢竟大散關在我之手,要入關中便是易如反掌,所難者唯有籌糧,所以才不能大規模在關中跟闖軍決戰,要先打防守將其兵力消耗,削弱後再勞師遠征。”

朱樹人把道理分析得非常明白:潼關如果沒丟的話,那麽官軍直接從襄陽到南陽再到洛陽,最後殺入西安,就是可取的。

如果不去洛陽,直接從南陽走武關道入秦地也是可以的。但那同樣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武關故道如今也是控制在李自成手上。

哪怕“武關”這個具體的古地名的所在被左良玉控制,但武關道那麽長,只要西北口靠近西安的藍田縣古撓關在李自成手上,要偷襲就依然很麻煩,要攻打“秦之四塞”級別的關隘。

而秦之四塞中的“散關”,包括配套的整條陳倉谷道,外加北邊谷口扼守渭濱的寶雞縣城,如今都徹底在朱樹人手上。

有如此地利形勢,沒道理舍易求難,非得讓他從湖廣進攻李自成而非出川北上抗擊李自成吧?

把道理分析得這麽明白,哪怕崇禎將來再想讓朱樹人多出力對付李自成,朱樹人也能拍著胸脯很硬氣地說:

陛下,您讓我對付李自成,我這不正對付著麽!咱只是在具體戰術部署上,有自己的想法,但大方向是沒錯的,一直有在對付李自成!沒有消極怠工。

朱樹人說完後,王公公也徹底理解了他的思路,朱樹人這才最後圖窮匕見地補上了一兩句打預防針的話:

“唉,天下沒有萬全的計策,其實我這條討闖思路,也有一個隱患,那就是關中缺糧,赤地千裏,一旦我軍在這兒擊破了闖賊後,闖賊放棄關中繼續往別的方向流竄,我軍怕是追之不及。

從四川運糧到關中再一路東追,這糧草肯定是補給不上的,所以到時候,朝廷大軍只能打跑關中闖賊,然後就得收兵南歸,回四川、順流漢水去襄陽,再從荊襄這一路北上,如此才能確保糧道。

但這樣一來,可能會耽誤幾個月的時間,畢竟十幾萬大軍千裏調度,豈是易事?

事實上本官心中還想到過另一個更穩妥的辦法,可以防止闖賊糜爛,只是要苦一苦陜西百姓了——咱如果就從荊襄北上,先收河洛,然後叩關潼關。就算潼關攻不進去,也沒關系,以少量兵力堵住秦之四塞,讓闖賊跑不出來就行!

如此,朝廷大不了給陜西免稅十年,也不去折騰那兒的官府,不出三年,闖賊必然自相殺食,賊兵之間互相食屍,人數減少一大半——

不過陛下剛毅,遠非那些暗弱之可比,他始終堅持天子守國門,誓死不退半步,凡我大明疆土,一寸一年都不能容忍落於賊手。他不願意答應‘暫時視陜西人自生自滅’的話,這個想法也就只是空談了,還是用本官一開始說的方略吧。”

朱樹人這番話,也是從法理上最後洗脫了自己的嫌疑:咱不是沒給過崇禎活路,甚至到最後一刻,都給崇禎指了路的,是崇禎自己原則性太強,喜歡殉國,寸步不退,那也沒辦法。

陛下壯烈,寧死不屈,臣等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