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陛下之壯烈,臣素來佩服(第2/3頁)

王公公這番舉例,其實也不太恰當。霍去病二十四歲,那是因為人家只活到二十四歲,而且漢朝也沒有公爵,列侯就是最高了。

但朱樹人也不去計較對方的說法,只當是徹底接受了,還流露出欣喜的表情,以示絕對會努力。

然後,他又順帶著不著行跡地展開描述了一下自己的軍事計劃,尤其是為“為什麽朝廷使者沒來之前的六七月份那兩個月裏,自己對孫可望的追擊有所拖延,卻親自來到漢中,把注意力投注在北線”。

畢竟,如果不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回去後溝通不暢,崇禎還是有可能懷疑的。雙方每次溝通至少掉線三個月,往返一次不容易。朱樹人能提前想到打的預防針,當然要打夠。

“本官之所以六七月份沒親自乘勝追擊窮寇,是因為滇黔之地盛夏過於暑熱,士卒多患疾病,如果繼續深追,怕是每日都有不少士卒因病身亡,實非體恤將士之道。

本官也派出斥候探查過了,孫可望所過之處,陜西頑賊死傷也是無算,每日都有不少積年老賊因不宜氣候,染疫倒斃。所以過去這兩個月,不追的戰果,都勝過往日追擊時了。如今已經八月,秋意轉涼,正好繼續南下追擊,三個月一定成功。

而漢中這邊,此前著實要緊,闖賊雖無入川的膽子,但奪取漢中的膽子還是有一些的。至不濟,他還指望拿下寶雞、大散關。

如此堵住山險之後,則闖賊時時有入漢中、乃至進一步南下入川的機會,朝廷官軍卻會陷入被動死守處處設防的窘境。

所以本官才親自來這兒督導防務,並且敦促恢復民生,加快籌集軍糧,以為久計。我估計,闖賊在這個秋天,一定會嘗試不計代價強攻寶雞縣和大散關的,因為一旦入冬,以秦嶺之險要,大雪封山,他就沒機會了。

北方冬天天寒地凍,利於春夏用兵而不利秋冬。南方暑熱,利於秋冬用兵而不利於春夏。去年陛下若是允許本官趁著秋冬時追擊張獻忠,其實張逆、孫可望都早就能滅盡了。

可惜去年秋冬,卻浪費在了跟闖賊相持、解救開封上,以至於今年再來入川擊賊,其實適合用兵的季節並不久,這才沒能立刻解決。

如若陛下能允許本官自行調度,以後但凡堅持春夏對北方用兵,秋冬才對南方用兵,何愁不能以最節省國帑和兵力的方式平賊!”

朱樹人洋洋灑灑,不管王公公有沒有想到這麽多點,他都先把自己的戰略規劃,有鼻子有眼地說得很詳細。

畢竟王公公不太懂軍事,指望他親自問出這些這麽有技術含量的問題,怕是不可能了。既然如此,就要專業的人在領導和傳話的人都沒意識到問題前,就主動查漏補缺回答。

哪怕你沒想到,你沒問,朱樹人一樣要答。等他們回去之後,下次起碼又是三個月後崇禎才會派人來。

那三個月裏,他們自然會遇到這些問題,會想到,會想問,到時候一回憶:臥槽,原來這些當初沒問的問題,三個月前國姓爺就已經預料到將來注定會遇到、注定會發問,所以趁著你沒問就先搶答了。

那麽,朱樹人在北京朝廷的名聲就能保持的很好,一直保持到最後。

王公公聽得很仔細,最後一想好像還真是這麽一番道理。

南方暑熱北方寒冷,這是隨便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的普世常識,孫可望逃去雲貴了,那就要進熱帶雨林氣候地區作戰,秋冬才能用兵,再合理不過了。

而李自成現在看著囂張,也不知道王公公入川後與世隔絕的這最近一個半月裏,李自成在北線有沒有什麽新舉動。

但以常理度之,一旦到了入冬,李自成肯定不可能有任何朝著北方的大動作的吧?難道他不怕屬下大批量凍死的麽?如今可是每年氣候都比正常年景相對更寒冷一些呢!(當時的人已經知道天氣變冷了,只是不知道“小冰期”這種術語)

王公公把一切因果思考捋順了,不由佩服地說:“原來國姓爺早就想得如此明白了,咱家回京之後,一定跟陛下好好詳實匯報,不會讓國姓爺受了委屈的。

不過,國姓爺您剛才說李自成很可能今秋就會對漢中下手,這靠譜麽?”

朱樹人:“當然!實不相瞞,其實早在七月份的時候,大約半個多月前,本官讓曹軍門派出的斥候,就已經哨探到闖賊在徹底占據西安周邊後,分兵流占關中各地,逼近了寶雞縣。

本官已經命人通過陳倉古道,往寶雞縣前線和大散關,運輸了兩批軍糧了。漢中這邊暫時勒緊褲腰帶過一過苦日子,到十月底十一月初,這邊的玉米收上來後,百姓們就能寬裕些,勉強吃口半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