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像皇帝(第2/4頁)

周延儒看上去同樣比一年多前蒼老了一些,黃台吉的再次入寇,李自成徹底占領陜西殺了孫傳庭,這兩件事情讓這個內閣首輔對大明的前途,也更多了幾分擔憂。

他作為一切國政的總負責人,任何失利多多少少都會跟他有關,皇帝問責時也都會找他幾句麻煩,搞得周延儒有點神經衰弱,頭發都幾乎徹底白了,只剩零星幾根黑發夾雜其間。

而更讓周延儒憂懼的是,他的得意門生兼左膀右臂之一、吏部文選司郎中吳昌時,也在前幾天,因為一些案子,被崇禎投入詔獄查問了。

歷史上,吳昌時大約是崇禎十六年冬天才被問斬的,下獄則要再早一兩個月。如今這一切顯然是提前了。

而提前的原因,說來倒也巧,竟是因為周延儒此前為了解救盟友陳新甲,想要撈人的過程中,得罪了堅持彈劾的禦史言官們。

然後吳昌時本來也不是什麽好人,就被其中幾個禦史順便提前彈劾了。

說他各種結交宦官、巨額貪瀆,還對今年春闈中選的新進士們,在派官排職時收受了巨量的好處,誰給錢多就安排到沒有戰亂的地區當官,誰不給錢就派到流賊和韃子戰區當官雲雲。

實話實說,吳昌時做的這些事情,都是真的。甚至這背後,周延儒自己都撈了相當一部分。

只不過這種事情如果倒退幾年,也罪不至死,不會如此大弄。只能說崇禎朝到了最後關頭,什麽事兒都開始冒出來了。

周延儒最近提心吊膽,根本不敢勸阻皇帝的決策,唯恐又惹一身騷。此刻崇禎跟他說了自己的決定,周延儒也犯不著為了朱樹人的爵位而據理力爭,便唯唯諾諾地說:

“陛下處置甚是合理,朱樹人畢竟未竟全功,加之如此年輕,暫時不給公爵,也是為了他好,以免將來功高不賞。”

崇禎聽了,也非常滿意,就示意吏部回去之後好好擬一下具體說法,到時候給個章程。

後續流程又走了三五天,自不必提,到六月下旬,崇禎的封賞旨意和對湖廣、四川文武的進一步指示,也都以旨意的形式正式下發。

由於李自成最近還在蟄伏休整,沒暴露出更大的危險性,這次的旨意同樣不用太加急,所以就按正常日行二百裏左右的速度往西南送。

另外,除了給湖廣和四川官員的旨意外,崇禎還搞了兩件事情。

首先,就是議賞之後的次日,他就讓宦官找了符合祭祀禮法的匣子,裝了張獻忠的人頭和五百片肉,然後親自去太廟祭祀了列祖列宗的牌位,算是還願,展示他這個不肖子孫總算完成了給祖宗雪恥、幫祖宗安息的承諾。

他本人在京城太廟祭祀完之後,想了想,又咨詢了一下禮部的官員,查漏補缺看看還有沒有漏掉什麽該做的。

禮部尚書絞盡腦汁想了一番後,還跟禮部各司專業官員核計了一下,於是又上報,說崇禎還應該派人去鳳陽祖陵遺址(或者說重新修復後的鳳陽祖陵)也祭祀一下。

考慮到皇帝本人不宜出京,這種事情又最好是太祖皇帝的子孫才能做,所以最好請一個跟皇帝血統比較近的藩王,代表皇帝去“謁陵”。

崇禎一想也有道理,畢竟六年前張獻忠挖的就是鳳陽祖陵,現在仇人授首,確實該去當地告訴一下祖宗的亡靈。

於是讓禮部祠祭司查查藩王名錄,找個封地離鳳陽府比較近的藩王,最好血統也合適一些。

鳳陽府作為中都所在,本地是不允許有藩王封到那兒的,所以最近的藩王,也得是跟鳳陽府相鄰的州府了。

禮部祠祭司查了之後,如實上報,說最近的是如今因戰亂在合肥避難的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

他們雖不是正經就藩於彼,至少目前正好離得近,皇帝只是需要一個藩王代勞謁陵,沒必要糾結其正式封地。而福王、潞王的血統是與崇禎最相近的。

崇禎拿到這兩個選項後,心裏倒也清楚,堂兄朱由崧的血統,是比堂叔朱常淓更近一輩。

但他也知道三叔老福王當年跟他爹、光宗朱常洛之間爭奪太子之位,那長達二十多年的恩怨。

崇禎內心當然不喜歡福王家的人,就一咬牙,把這個代天子謁陵的活兒,交給了朱常淓。

舍親就疏肯定需要有個正當的理由,崇禎想了想後,就吩咐道:

“按血統,確實是福王兄跟朕更為親近。不過朕倒是想起來了,此番誅賊立功的朱樹人,不正好是潞王叔的女婿麽!

既然是潞王叔的家人立此殊勛,就一事不煩二主了,讓潞王叔去祖宗靈前露露臉,想必祖宗英靈也會更加告慰一些吧。”

禮部祠祭司郎中立刻記下了崇禎的意思,很快就走流程擬旨:由潞王叔代天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