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第2/4頁)

這一套套的人事操作,可以說是比後世華盛頓的那些三界旋轉門都玩得溜了,所以張國維跟沈家的交情是非常盤根錯節的,

早在十幾年前他當蘇松巡撫時,就跟沈廷揚頗有交情,十幾年官場互通有無下來,早已經是鐵杆了。

另外說句題外話,這次的張國維接任北京這邊兵部尚書,純粹是屬於歷史的慣性,歷史上陳新甲死後,就是張國維接任的。朱樹人在其中並沒有任何運作和介入。

而之所以歷史慣性那麽大,也是因為張國維這人算是個難得的忠臣。

歷史上他崇禎死後,他仍然一直忠於南明,弘光覆滅了他帶著方國安繼續效忠監國的魯王,到方國安叛走後,他自覺大勢已去,一介文人無力回天,投湖自盡殉國。

這次陳新甲死後,朝中人人都視兵部尚書這個職位如畏途,哪怕原本只是侍郎、甚至郎中級別的官員,也無一人想高升頂這個缺。

崇禎還讓這個職位空置了大半個月,原本想拿捏拿捏,看看誰肯表忠心,表現好,就讓誰做。誰知半個月下來冷場了,只好放下臉來主動開口,問誰願意當此重任。

張國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主動請命的,因為就他一個人請命,崇禎也玩不了類似“公務員升遷必須三選一,多弄幾個備胎讓朕挑挑”的把戲了,

這節骨眼還管個屁的流程體面啊,簡直就是等額圍標,誰來誰上唄。

於是張國維就當上了崇禎朝第十三位兵部尚書,

在他前面的十二人,有八個已經死了,還有四個革職查辦。

如果不出意外,張國維也將是最後一位主動請命成為兵部尚書的、也將會是最後一位上任後有實打實認真工作的兵部尚書。

(注:歷史上張國維之後,還有馮元飆和張縉彥兩任兵部尚書,但他們的任期都是連三個月都不到,已經是崇禎臨死前亂換的了。

這兩人上任後也都沒有任何作為,就是一切照舊什麽決策都不做,成功和稀泥活了下來。事實上陳新甲被殺後,九成以上朝臣已經進入不作為狀態,張國維算是極個別不顧個人安危的了。

崇禎朝一個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多做沒賞,做錯要殺。)

或許,也是天意偶爾會獎勵一下忠義良善吧,這次張國維剛上任一個多月,就沾光了這麽大一件功勞。哪怕直接立功的是朱樹人,但他作為兵部尚書,也能跟著出彩。

進宮的時候,張國維內心還在感慨:若是陳新甲的案子,再多拖延兩個月,陳新甲是不是就不用死了?畢竟平定張獻忠的喜訊傳回,以兵部的定策調度,怎麽也能抵回其死罪吧?

真是造化弄人呐。

……

見到皇帝之後,張國維滿心振奮,中氣十足地向皇帝把前因後果都說明白了。

崇禎原本情緒低落,還沒從孫傳庭之死上緩過來。

聽了張國維的話,他整個人精氣神都不一樣了,眼珠子瞪得滾圓,簡直比甲亢病人還要神經質。

知道張獻忠已經授首、張獻忠部主力被滅,只剩下大約三分之一的兵力,由孫可望帶領,繼續在川西川南山區流竄頑抗,崇禎的神經可謂是過山車一樣數起數落,當然起肯定是遠遠大於落的。

這可是自七年前高迎祥被剮後,最大的勝利了!

小小美中不足的是,孫可望還是跑了,還帶著幾萬人負隅頑抗,估計危害不小。而張獻忠沒能活著押送京城,也算是一丁點遺憾。

崇禎只能是不甘地讓張國維把張獻忠的人頭呈上來,讓王承恩掀開蓋子,崇禎遠遠地死死盯著這顆人頭,看了許久,拔出佩劍來亂斬了七八劍,才算是稍稍發泄了胸中怨氣。

斬著斬著,崇禎忽然情緒失控地跌坐在地,又嚎啕大哭起來:

“列祖列宗在上!當初帶頭毀鳳陽祖陵的逆賊,總算全部授首了!請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平息怨憤,繼續保佑我大明子孫太平!”

王承恩和張國維見到這一幕,也是面面相覷,背後生涼。他們都知道,這位陛下的性情是非常剛烈不撓的,很害怕被外人看到他軟弱的一面。

王承恩尤其清楚,宮裏要是哪個宦官不小心偷看到了陛下不該哭卻哭了的情況,那很可能會不得好死。

但兩人稍稍冷靜下來之後,很快又意識到這次情況特殊,倒是不用擔心——

大明以孝治天下,為了孝道而哭,不但不是軟弱,還是大仁之舉。當初鳳陽祖陵被毀的時候,崇禎也大大方方跑去太廟哭了好幾天,因為祖宗而哭,這是不丟人的。

崇禎這次哭完,過兩天說不得還得再去太廟燒幾柱香、走一遍流程。

兩人就靜待崇禎發泄完,張國維這才小心追問,對於這次的事情,初步要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