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你的半成品,也是人類的一大步(第2/3頁)

在村子裏逛了大約半炷香的工夫,沈樹人漸漸來到村子的核心地帶,一片位於道士洑景區內的工坊,屋外就可以看到小瀑布和湍流,奔流注入長江。

而附近的建築,也都變成了粉刷著白墻,有整齊青瓦屋頂的體面素凈樣子,看上去也不像是火藥作坊了。

沈樹人進了一所整潔的大院,首先看到的竟然是幾台小宛紡紗機和飛梭織布機,在那兒搞棉紗和棉布。

沈樹人看了也是詫異,幾乎以為自己跑錯地方了。

這些機器他當然不陌生,因為都是幾年前他點撥方以智和董小宛造出來的。

方以智沒謀求掛名,而且他只是提供理論支持,動手鼓搗實踐的還是董小宛,世人也就只知道這機器叫小宛紡紗機,是沈撫台府上一個妾侍所發明。

沈樹人便忍不住問:“方兄這是技癢呢?覺得當年點撥了飛梭織布機不過癮?還是又想到了更好的優化?怎放到這煉藥廠來鼓搗織機了。”

方以智指著解釋:“優化,倒也確實有點可以繼續優化的,不過零敲碎打而已,提升不了一兩成紡紗織布效率。

不過,把這些機器挪到這兒,本意是因為按賢弟之前交代的思路鼓搗火藥材料時,無心插柳弄出了別的材料。我們琢磨了一下,又進行了實驗,發現可以用來做包紮傷病的布料。”

說著,方以智示意院內一個正在紡紗織布的工匠把一些半成品材料拿過來,給沈樹人看。

沈樹人一看,只是紗布和棉花團,這些他也早就見過了,沈家在蘇松的紡織業生意非常大,還跟松江徐閣老家族聯營,擁有棉田就不下百萬畝。

所以沈家軍內,棉制品的普及率非常高,普通士兵日常用度都很充裕,傷兵的醫療用品裏,也早就普及了棉花團和紗布。

不過,沈樹人仔細一看,就注意到這種紗布和棉花團,手感就跟原來的大不一樣,他再一琢磨,忍不住脫口而出:“這是脫脂棉?把紗布和棉花團都進行了脫脂處理?”

方以智一愣,沒有直接承認:“脫脂棉?這個叫法倒是通俗易懂,確實,這是把棉花用一些加了堿面草木灰和別的一些粉料處置過之後,再曬幹的,去掉了一部分油份,也去掉了棉花中易於腐敗酸化變質的東西,只留下幹凈的純絨。

原本這是按你半年前的交代,搞‘酸火棉’的時候,發現不好搞,棉花有雜質,不穩定,所以我們自己琢磨了不少辦法預先處置棉花,除去各種雜質。結果其中一條思路,就得到了這個。

做出來之後,我忽然想到,原本軍中雖也用紗布裹傷、棉團吸血促進愈合,但棉布棉團還是容易沾染膿血後漸漸腐敗,肯定是棉團本身含有的物質,容易被膿血中的汙穢利用。

於是我就想著廢物利用,把造‘酸火棉’不得的這個走岔了路的半成品,用來做紗布給士卒裹傷。大冶礦山那邊,也確實時不時會出些事故傷員,正好有充分的實驗機會。

最後就發現這樣洗出來的棉最幹凈,用來裹傷包紮,士卒膿血惡化的機會都能降低兩三成之多!”

沈樹人聽了,也是頗為感慨。

原來,他半年前出征之前,也跟宋應星方以智交代過一些改良火藥的思路。而他當時想到的,最容易實現,後世也最人人皆知的,自然是研發“火棉”或者說“硝化纖維”,來代替黑火藥作為火槍發射藥。

畢竟火棉這玩意兒,後世但凡對歷史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制造方法很容易——把棉花往濃硝酸裏一丟,等濃硝酸和棉花自然反應,變得焦黑之後,再把棉花小心取出粉碎,就能制成硝化纖維了。

這東西1870年代被法國人發明出來後,就立刻取代了黑火藥,造出了第一代無煙火藥,也才有了近代整裝底火子彈。

硝化纖維作為炮彈的彈頭裝藥、用於提供爆炸殺傷,那效果是比較存疑的。但作為發射藥,卻是綽綽有余,肯定比黑火藥強很多。一直到二戰的時候,美蘇步槍彈裏都還在用硝化纖維底火。

不過,沈樹人雖然知道這個常識,也知道硝化纖維最後一步怎麽造,但他卻不會造硝化纖維所需的中間原材料,這才導致他穿越至今四年,一直在鼓搗黑火藥,沒敢想弄無煙火藥——他知道棉花加上濃硝酸,就會造出硝化纖維,但他不會造濃硝酸啊!

直到方以智、宋應星這些大牛都被他收入門下,他覺得這些人有一定的自研能力,可以由他指個大方向,然後下面的人自己嚴密組織實驗。

當時他給的方向也很明確,就是假托“從紅毛夷人那裏聽說,近年來再極西之地,已經有紅毛夷中的一些頂尖學者,發明出了一種用硝石制作的濃酸,配合棉花酸化焦黑後產生的烈性火藥,無煙還爆發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