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3/3頁)

現代的潁川和沙河,都是流量不大的小河,所以很多人會詫異於“從這裏怎麽可能走大船一路抵達汴水、迫近開封”。但這個問題,在明朝是不存在的。

這是因為,自從南宋時,北面金國疏於治水,黃河決堤改道、奪淮入海後,一直到歷史上清朝太平天國之亂時(1855年),黃河在元明兩朝,都是保持以淮河為入海口的。

當時的汴水、沙河、潁川都是黃河入淮的數條河道之一,水位和流量都比後世要高得多,全部都能全程輕松過大船,只有陸軍的部隊也很難攔截這些河流的大部分河段。

相比之下,後世重新改道北歸後的黃河下遊河道,在這個時代其實是“濟水”等幾條小河。因為黃河幹流的改道,只是讓中上遊的來水往南走了。但黃河下遊兩岸本身還是有降雨需要匯流的,這點微弱的水量,依然會走黃哥故道,就形成了濟水等小水管。

這些地理常識,21世紀的人當然大多數都不知道,可黃得功是當時人,當然是了然於胸了,他也就絲毫不會懷疑沈樹人說的運糧後勤計劃的道路通過性問題。

於是他由衷欽佩地說:“大人如此謀劃,運籌數省如棋局,實在是不世之材!不過,我軍要偷襲陳縣,再由此沿潁川、沙河迫近開封的話,沿途會更加平坦,不比這上蔡好歹還在汝南山區邊緣。

如果在平原上推進,無險可守,被闖賊主力圍困、尋求決戰呢?”

沈樹人無語地搖搖頭:“我不是說了,‘結硬寨、打呆仗’麽,不是‘結硬城’,就算沒有城池,我們自己可以結寨、布車陣、依托大河緩緩而進,

我們有水軍之利,到時候李自成圍困我們也不可能斷我糧道,我的糧道可以通過大河穿營而過,那他就只有強攻。

而強攻的下場你已經看到過了,我們有上蔡這種破城時,就是頂住十倍之敵都輕松,哪怕城池變成普通營寨,頂住五倍也沒問題。

而且闖賊已經攻堅連敗兩場,傷亡、損耗、士氣衰落都很嚴重。氣餒之兵不可用,越到後面他就會越不敢孤注一擲、付出沉重代價嘗試強攻。我們只要能聲援到開封,目的也就達到了,能給陛下一個交代了。”

黃得功咬了咬牙,這次總算沒有再質疑,他勇氣還是有的,只是愛惜部下不想送死,所以一開始要問清楚。

而只要發現有可行性後,他立刻就跟換了個人一樣,變得非常有執行力,只想著怎麽去實現目標。

黃得功端起酒碗,一口悶了一大碗,果決問道:“不知大人此番出戰,留多少兵馬繼續固守信陽府、又以多少兵馬出擊?末將願為前部先鋒!”

沈樹人安慰地一笑:“先鋒屈才了,黃總鎮就跟隨本官,帶領主力行動。此戰我會從上蔡的三萬守軍中,抽調兩萬人,再從汝陽的三萬人裏,也抽調兩萬,

再加上全部的騎兵、新式火槍部隊、全部便於移動的三百斤輕型佛郎機,再加上調來的水兵,一共爭取出動五六萬人的機動部隊。

讓劉國能繼續領著他的本部人馬,以及我軍的老式火銃手、全部不便於機動的重炮部隊,在信陽府地面上頂住防禦戰線,拖住郾城的敵人。這兩天先把汝陽的部隊,慢慢準備集結起來,到時候分進合擊,三天後奔襲陳縣,打響我軍主動出戰的第一炮。”

“末將遵命!”黃得功應聲接令,自去備戰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