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飯要一口一口吃(第2/2頁)

後來三個月前洞庭湖大戰時,沈練和李愉用過回來,反饋說膠漆在激發時燒不幹凈,雖然氣密性好,但是容易有粘滯的殘渣附著在炮膛內壁。

打完後還得用裹了濕布的木棍擦幹凈內膛、再用幹布木棍再擦一遍,才能既不導致炮膛越打越窄,又不弄潮火藥。如此就太麻煩了,比老式彈藥的佛郎機快不了多少。

所以回來之後,我讓方知府和宋主事又琢磨優化了一下,才有了現在這一版。現在調整後的木筒炮彈外殼塗層,更貼合炮膛內壁,可以在更大的俯角上確保炮彈不掉出來,又能充分燃燒不殘留,不用清膛就能打第二發。”

黃得功耐心聽著講解,而且是深入知道了這種武器的發展脈絡、過程中解決了哪些此前實戰遇到的問題,才叠代到目前這個版本。

黃得功內心也不由對沈樹人的“項目管理”能力愈發佩服。

因為他現在才發現,這種武器並不是靈光一閃拍腦門想到的,而是實事求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一步步優化到這個樣子的。

靈光一閃可以是因為運氣好,而反復叠代出來的產品力,絕對是研發和項目管理人員的硬實力強。

“沈大人非常擅長管理工巧之事”,這就是黃得功聽完後得到的新印象。

與此同時,黃得功想起昨晚沈樹人還提到,他原本還有更多用到這種火炮的殺手鐧,昨天還沒使出來呢。

既然現在都請教到這一步了,黃得功也非常虛心,想繼續學習,於是就恭恭敬敬求問。

沈樹人也沒藏著掖著,直接指著大炮說:“我確實還有好多招,不過一時說來也千頭萬緒,咱就挑威脅最明顯的一點說——

昨天田見秀不是見到我軍火炮橫向側轟後,就改為不攻擊普通墻段、改為攻擊馬面正面了麽?昨天是靠著黃將軍你勇武,親兵用命,近戰把敵人推回去的。但實際上,還有別的辦法解決,會更穩妥,只是需要優化調整一下馬面的形狀。

原本馬面的正面,是平行於城墻的,其他馬面也掩護不到被攻擊馬面的正面,有射擊死角。

如果我們把馬面改造一下,把正面從一條平直的墻,改成兩段邊上往回縮的墻,中間形成一個凸出的尖角,也就是把四邊形馬面變成五邊形馬面。

那麽,左右相鄰的馬面上側裝的佛郎機炮,也能順利轟到隔壁馬面的正面了,敵人就算只攻擊馬面正面,別處完全不攻擊,依然要白白挨轟。”

沈樹人一邊說著,城墻上也沒有紙筆,他就拔出佩劍,直接在夯土地上劃了幾條線,作為示意圖。結合了幾何圖形,黃得功自然立刻就看懂了。

沈樹人畫的,其實就是同時期已經在西方出現雛形的棱堡了,當然,並不是完全體的棱堡,更像是在傳統城墻的基礎上、改造了突出部建築,消除射擊死角後的臨時棱堡。

(注:棱堡雛形在西方1552年法國梅斯戰役就出現了,但當時也不是完全體的棱堡,只是在梅斯城的傳統城墻外面,加了一些消除射擊死角的附屬建築)

黃得功順著沈樹人指示的直線看去,果然發現改造過後,左右馬面的火炮,可以徹底轟到中間馬面的正面,只要火炮放置時角度稍微偏斜一些。

不過,黃得功很快也發現,要實現這種戰術,似乎還有兩個問題。

他琢磨了一下,立刻虛心問道:“大人,這種馬面確實不錯,可是佛郎機轟擊馬面時的炮管朝向,和轟擊普通城墻側面時的朝向,還是不完全一致的,激戰中要隨時調整炮口朝向,怕是也不容易吧?

另外,這些佛郎機昨日戰鬥時裝的都是霰彈,霰彈殺人威力巨大,但卻不能及遠。城墻上每處馬面之間,相隔不過兩百步,要轟到兩座馬面之間的正中位置,只需要霰彈飛行七八十步遠,依然可以殺傷力巨大。

可是如果要轟到對面馬面、而非兩個馬面中間一半的位置,所需射程也就陡然又增加了一倍。佛郎機發射霰彈,要在兩百步外還有那麽大威力怕是極為不易,如果轟擊友鄰馬面時改用獨頭彈,威力又會大大減小,每一炮殺不了太多人,這之間該如何取舍?”

沈樹人難得地露出了嘉許的神色,這莽人總算也開始真心進入學習狀態了。

沈樹人便沒有藏私,直接回答:“第一個問題好解決,我軍一直有研發新式的炮架,武昌方知府就做出過好幾個樣子的,昨日之戰只是沒必要裝,上了炮架畢竟不如直接放在炮台地上槽裏安穩。

但是只要有圖紙,隨便找點木匠,這些木頭架子,不用兩三日就能齊備,到時候就能小範圍靈活調整射擊角度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兩百步外能不能繼續用霰彈……這就要看看咱給流賊準備的第二種炮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