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李自成之謀(第3/3頁)

李自成摸著大胡子又想了想,宋獻策最後那番“人跟糧走、糧跟人走”的辯證對比說法,倒是讓他覺得很高深莫測,又很有道理。

良久之後,他也只是想到了一點風險,質疑道:“人跟糧走倒是沒錯,可如果開封城下留兵太少,被沈樹人以偏師迂回偷襲突圍了呢?或者其他方向的官軍忽然膽子大了,敢來救開封呢?”

宋獻策聞言,不禁露出笑容,好歹他還知道是在大王面前,沒敢太放肆,這才硬生生憋住說:

“大王多慮了,官軍跟我們可不一樣,官軍不能屠戮百姓吃人,他們是需要糧道的。如今開封周邊殘破,連我們都半年沒得到新糧了。

沈樹人要進軍,每一粒糧食都得從信陽運來,指望別的方向是不可能的。而要從信陽運糧過來,無非是由淮河入汝水,然後走郾城城南的討虜渠轉入潁川、沙河,最終入汴水,才能抵達開封城外。

故而郾城城外的討虜渠,是繞不過去的,大王可能不知道,這條討虜渠,乃是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時所挖,為的就是溝通汝潁,大王應該看過《三國演義》的故事吧?就是曹丕派大司馬曹休南征孫權前修的,如果沒有此渠,要以河南的糧食支援淮西戰場,就會非常麻煩。

而此前我軍與楊嗣昌、左良玉交戰,左良玉明明自南陽破葉縣而來,卻依然得向東先破郾城,就是為了控制這條討虜渠。南陽也好,淮西也好,那裏的糧食要到開封城下,最後要進入汴河,必須經過討虜渠。我們在郾城駐紮重兵,沈樹人想繞過去,那就是不顧糧道,孤軍深入。”

李自成不是很懂地理,下意識反問:“官軍就真沒有別的糧道了?”

宋獻策看李自成似乎覺得他在吹牛,眼珠子一轉,覺得還是再給一個備胎選項比較好,那樣自己的說辭才比較有公信力。

任何謀士在勸說主公時,都要把最終拍板權交給主公,這樣主公才會覺得“這個決策是我做出的”,後續執行中也才會對這個決策更有感情,更願意堅持。

於是宋獻策借坡下驢:“其實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如果不走討虜渠溝通汝潁,那沈樹人就得把湖廣的糧食通過信陽道運到信陽後,由信陽直接入淮河順流而下,

然後一路運到廬州府的壽縣,也就是古之壽春。那裏是淮河中遊第一樞紐,是淮南淝水、淮北潁川交匯入淮之地。糧食到了壽縣之後,就能直接入潁川,然後逆流而上,再經沙河到汴河,就到開封城了,也就是走鴻溝古運河的路。

但這條路損耗會很大,從信陽到壽縣,先要往回繞六百裏遠路,再折回來,差不多一共要多走近千裏。”

李自成聽後,稍微想了想,覺得官軍貌似確實沒必要這麽折騰,畢竟在哪兒打不是打。官軍何必還沒開打,就先承擔那麽多額外損耗、自廢一部分戰爭潛力呢?

而且真要折騰那麽大動靜,自己內線作戰,調度更為迅速,也能馬上做出反應。

通盤想明白後,李自成終於拍板,接連做出了兩個重要決定:

“給左良玉的回信,就有勞先生了,看怎麽樣更好穩住他。另外,事成之後,葉縣和開封城下的圍城部隊,也進一步往郾城前線調遣,找沈樹人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