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第2/3頁)

打聽之後,這些礦工得到的消息也很明確:完成鐵山改造工程之前,所有礦工不得離開,但是在改造工程中表現好、賣力、守紀律的,明年春耕後可以擇優從軍。

而且即日起,在礦山工程中的表現,也都會計入分值,一個冬天幹完後,積分高表現好的,只要通過體力考核,有可能從軍後直接當軍官,管其他礦工新兵。

得了這個準信,所有人終於打了雞血一樣開始努力。

……

“大人真是仁義啊,對這些無知之人的感化教化能做到這種程度,當真匪夷所思,前所未見。”

“雖然最近沒用什麽新的工藝技巧,可是這礦山的出產,也憑空變高了數成,下官深入查訪,都說是工匠愈發賣力,人人用命肯幹,大人馭民之術,堪稱出神入化。”

看到礦山改造一切推進順利、人人用命後,沈樹人身邊那些幕僚協理,也都是徹底服了。

不光宋明德早就心悅誠服,連之前覺得“這幫不識字的粗人無法被感化”的知縣劉民生,態度都扭轉了180度。

這才叫有教無類!

沈樹人卻絲毫沒有沾沾自喜,在結果出來之前,他就已經堅信,采礦環節的改造,必然取得全面勝利,所以他已經提前把精力投注到下一個環節的工業改造上去了。

最近這幾天,他都在琢磨怎麽改良煉鐵工藝、從爐具和材料上鼓搗點小優化呢。

面對劉民生的捧哏,他只是輕描淡寫說:

“民可以樂成,不可以慮始。只要我輩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對百姓有利,就算百姓暫時不理解,也可以先推行。等他們嘗到好處了,自然也就理解了。這跟有教無類什麽關系。”

這番話一說,劉民生頓時又是啞口無言,完全不知道怎麽接。

他原本是心甘情願來拍馬屁,覺得道台大人的教化工作做得好。

“有教無類”,那是《論語·衛靈公》裏子曰的話;

但沈樹人以“民可以樂成,不可以慮始”自誇,那就是《商君書》裏商鞅那種法家禽獸的所言了。

劉知縣好歹也是讀聖賢書的,這種惡逆無道之言他怎麽敢接?

沈樹人也懶得跟這種迂腐無用之人廢話,直接讓他不要打擾,今天他還要跟宋明德視察研究冶煉爐具的改良。

劉民生知道自己討不了好,連忙退下緩解尷尬,對頂頭上司也是越來越看不懂了。

他心中不由暗忖:“前幾天還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那是《蜀書·先主傳》上的話。今天又‘擅申、商之法術’,這是《魏書·武帝紀》上的形容。

這沈道台真是亦正亦邪,深不可測的奇人,世上怎有人能兼具劉備之仁德、曹操之法術?”

……

把不幹正事兒專拍馬屁的庸才趕開後,沈樹人總算可以專心投注到下一件正事兒上。

他跟宋明德琢磨煉鐵爐具和工藝,也有好幾天了,如今總算有點思路。

前一陣子,礦山整改剛安排好之後,沈樹人初次轉戰、視察煉鐵工坊時,就頗有幾分驚訝的穿越之感。

雖然他前世讀過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也知道古代其實就有煉鐵高爐(跟近代的不是一個東西,工藝配方結構也都不一樣,但至少都有比較高聳的爐腔)

但是近距離親眼觀察了明朝的高爐後,沈樹人還是頗意外於其尺寸和規模。

這大冶鐵山的高爐,已經有兩丈多高了,大約好幾天才能出一爐熔融的鐵,反應速度比近現代爐當然要慢得多——現代高爐快的話六個小時就能出一爐鐵水了。

沈樹人前世是文科生,對於工藝結構細節當然不太懂,他的理解也就停留在《科技史》的層面。

所以觀察了幾天之後,他發現對於爐體結構、工藝流程,他是真心沒辦法改良,也不懂。

唯一能想到的點子,無非是讓工匠們自己想辦法,把爐子造得更高——一直到近代,高爐越高,越容易反應充分,對生產效率和質量也都有提升幫助。

具體怎麽樣能造更高,沈樹人也不懂,但下指標定要求他還是做得到的,具體方法可以慢慢再討論。

除了讓工匠造高,剩下他能想到的就是改良燃料——目前的高爐依然有用木炭為燃料的,也有用煤的。

沈樹人出於穿越者的慣性,當然更建議用煤炭,但宋明德和管煉爐的工匠都勸說,說是木炭煉出來的鐵水雜質更少,更適合進一步煉鋼,而煤炭煉鐵只是勝在便宜,煤炭可以直接挖來就用,質量卻不如木炭煉的。

沈樹人剛聽說這一點時,也是一愣,想了一兩天才回想起來,估計是南方的煤質量不好,含磷硫雜質比較多。

如今兵荒馬亂的,他也不可能用山西的優質無煙煤,就算找得到,以明朝的運輸成本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