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他鄉遇故知(第2/3頁)

其實嚴格來說,也不算改換門庭。這邊黃州地界以後光復了,也算是黃總鎮的防區嘛。左兄從正規衛所調到團練,可以直接升任都司。立了功還能再升,咱也不算耽誤人前程。”

一個衛所有好幾個千戶,都司則是更高一級的“都指揮使司”,也是衛所的一把手。

左子雄原本在正規軍,現在調到團練,當然要升級。原本千戶和都司之間還有半級“守備”,也因此直接跳過了。

張煌言介紹時,左子雄小步快跑地過來見禮,看樣子對文武尊卑還是頗為忌憚。

沈樹人稱他左兄時,他也是慌忙擺手連稱不敢:“末將早就覺得同知大人天縱英才、並非凡品。後來果然聽說大人少年得中兩榜進士,前途無量。能與大人共事,是末將的榮幸。”

沈樹人也不糾結,只是善意地點點頭:“罷了,即是如此,以後大家就以官職相稱。左都司,這黃州團練衛,可就靠你了,我估計劉希堯秋收的時候就會入寇,一些日常操練、整頓軍紀,也要靠你多操些心。”

三人聊著,一邊策馬回城,留下碼頭工人和家丁在那兒卸貨清點、裝車轉運。

“這次帶來了多少物資?我要的軍械都齊了麽?會說漢話的紅夷教官也到了吧?”沈樹人隨口問道。

張煌言如數家珍地答道:“紅夷教官在後面的船上,一會兒會讓人安頓的。我這次帶來了又一千支火器,其中鳥銃六百,外面弄的雜牌火銃二百,斑鳩銃等紅夷銃二百。

族中為此花了不少銀子,有些還是問鄭成功勻的,他給的價錢也還算公道。

刀槍這些自不用說,也給你補了一批精良的,專門供咱自己的家丁水手應該也夠——你自己信裏說的,黃州武庫裏那點存貨,夠裝備鄉勇新兵應該夠用的。

甲胄方面,弄了幾十副昂貴的紅夷甲,還有三百來套軍中的鐵劄棉甲,一千副沒有鐵劄的低價棉甲。火器一共花了六萬多兩銀子,甲胄更貴,這種事兒多來幾次,你家百萬家產怕是也頂不住呐。”

明末官方的火器定價並不貴,按照《兩浙海防類考續編》,萬歷初年戚家軍的采購,每支鳥銃材料費才九錢銀子。哪怕崇禎末年通貨膨脹,最多也就三兩。

不過官方定價只是計算了材料的費用,也就是鋼材和工具折舊的錢,沒算工匠的人工開支。

沈樹人這種不能走正式政府采購的路子,肯定享受不了那麽低的報價。實際上鳥銃這種加工復雜的武器,工費會是材料費的數倍。

而刀槍、棉甲之類,才是材料錢占大頭。一套上等嵌鐵片的棉甲,光是主料就要八兩銀子,輔料全算上至少要十幾兩。

明末的鐵甲已經不會把甲片弄得太小,所以打磨起來沒有宋和明初的鐵甲那麽費事,也不用給甲片鉆孔穿線縫紉。

只要把大鐵片直接襯在幾層輥壓結實的棉花之間,然後縫上一道道縱橫的網格固定住就好,跟後世的防彈衣插板原理有點類似。代價是接縫處防禦力比較低下,比劄甲還低不少。

張煌言把賬目大致說了之後,也是勸表弟以後還是想辦法自己造工坊聘工匠打造軍械,會省些銀子。直接買現貨溢價太厲害了。

沈樹人也表示贊同,說明年他就會在大別山自建工場打造軍械,今年因為要得急,才先花大價錢買的。

沈樹人前世也看過不少穿越小說,知道作為主角,就該把供應鏈全部抓在自己手上,確保自己的“戰略供應安全”。

誰要是把自己的軍械供應交給外人,就會被冠以跟“常凱申身邊的宋姓敗家娘們兒,把買飛機的錢存銀行吃利息”一樣的惡名。

但他也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眼下是事急從權,那些誰都能造、沒有技術秘密的東西,暫時外包也沒什麽。就像小米這種供應鏈公司,剛起家的時候就是個組裝廠,將來做出技術含量了,自研率當然要提高。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沒有定法。

一行人敘著舊,很快策馬回到蘄州縣城。

左子雄住進了團練衛所,張煌言則跟沈樹人一起,繼續在趙雲帆的縣衙裏借住。

誰讓黃岡縣在敵人手上,這蘄州縣衙已經塞進了兩個知縣、一個同知,所有房間都占滿了,只能再占用左近的幾座民宅。

今天是中秋佳節,一會兒還要賞月喝酒,能有幾個親友來訪,沈樹人也是挺開心的,就先沐浴更衣一番,免得灰頭土臉不能盡興。

回到後宅後,他才眼前一亮,注意到幾個被自己留在家中的貼身婢女,居然也在今天被接來的親隨眷屬之列,此刻已經收拾好了衣服和浴桶,要伺候他更衣。

沈樹人不由一愣:“墨菊黛蘭,你們也來了?剛才表哥怎麽都沒和我說。這裏兵荒馬亂的,我特地沒多帶女眷上任,就是怕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