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2/3頁)

但到了清朝順治末年,人口普查有一點二億多。按常理度之,萬歷末明朝人口巔峰怎麽也有接近一億五。天啟加崇禎前十幾年,年因為戰亂災害,如今估計跌到一億二。

再往後二十年,前十年裏還有兩次巨大戰亂和災荒疊加、農民軍清軍洗地,估計會再跌兩三千萬。後十年大致恢復和平、增長繁衍,估計再漲回來那麽多,才有順治時的普查結果。

所以總體而言,萬歷末至今,天下已經死了兩三千萬人了。未來如果不改變,還得再死那麽多,才能穿越谷底。

崇禎並不在乎考證具體人口數據,他就是聽個大概,聽完之後,對沈樹人的說法也是非常贊同。

朱大典太迂腐了!這種道理都不懂!

崇禎思索了一會兒,最終決定拍板下旨:“漕運改海的事兒,就這麽定了,從今年起,每年減少兩成運河漕糧的量,改走海路,五年內完成改革!

沈廷揚,朕先升你為戶部承運司郎中,籌措安置漕民、改造港務、督造新船諸事。此事牽涉甚廣,你要小心辦事,這三方每一處都不能有差錯!只要做得好,確保今年安置的漕民都能夠妥善謀生,朕明年自然還會重賞!

朱大典,你既然想不明白這些需要算細賬的事兒,朕看你也不要太勞心了。給你一年時間,把你漕運總督份內那些需要運籌錢糧賬目的活兒,逐步移交給安廬巡撫史可法。

你只保留巡防軍務等職權,協助楊嗣昌圍堵流賊東竄的事兒吧。希望你好生辦差,戴罪立功,否則一並嚴懲不貸!”

崇禎雖然刻薄寡恩,但也不至於因為政見不合、直接因言罪人就罷免一個總督。

朱大典只是提了反對意見,並沒有造成實質性傷害,直接罷免朝臣絕對會不服的。

所以崇禎的處置意見,只是保留頭銜、但削奪其財政方面的實權,轉給左近的史可法來管。

未來史可法會配合沈廷揚,逐步把運河漕糧按每年兩成的速度分批次轉向海運。

而漕運總督這個官職,還有其他一些權力,比如負責運河沿線的防務,以及其他一些協調地方的瑣事,這些還是要求穩,讓朱大典慢慢過渡,也是防止地方不穩。

但如果朱大典放棄財權只留軍政權、還是不能把事做好,那崇禎就得追加嚴懲了。

歷史上,朱大典也是到了崇禎十四年底,因為貪腐和堵賊不力,被給事中方士亮、禦史鄭昆貞彈劾,才徹底免職抄家,由史可法全權代替漕運總督。

如今,算是提前一年多,先把財權單獨拿出來削了。這點蝴蝶效應,倒也不算離譜。

崇禎吩咐完之後,就問沈樹人有沒有起草好詔書。

沈樹人筆頭倒也利索,幾乎是一氣呵成,交給皇帝過目。崇禎點頭後,就去內閣走流程。

隨著皇帝和沈家父子離開,呆滯在原地的朱大典失魂落魄地癱倒在地。

他知道,這事兒沒人會幫他了,皇帝沒有直接褫奪他的官職,只是砍了他的實權,其他東林文官想幫他說話都說不上。

……

當晚,沈廷揚回到他在京城的舊宅。

在戶部幹了七八年,終於從主事、員外郎,進一步升到郎中了!

雖然大災之年,遇到這種可喜可賀的大事,沈廷揚還是要稍微擺擺排場,準備過幾天宴請一下知交好友和戶部的上司、同僚。

沈樹人因為在翰林辦差,下班更晚一些。

一到家,他就被父親拉住,先小酌一番,順便商量起升遷請客的事兒。

“真是皇恩浩蕩,咱沈家也出郎中了。林兒,你比為父早回京城幾個月,應該了解近期京中形勢。如今戶部尚書之職尚有空缺,不知陛下會請誰遞補呢?咱家宴請上官,有沒有什麽忌諱?”

沈廷揚剛回京城兩三天,對官場近況的了解肯定不如兒子,覺得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

官場上,哪怕有皇帝的賞識,也依然得重視上司站隊。如果燒冷灶抱了個快過氣的大腿,也容易走彎路。

沈樹人倒是對這些不太在意,在他看來,這些京城的破規矩還能維持多久?

他便直截了當回話:“聽說陛下見戶部侍郎蔣德璟勤勉幹練,原本是屬意提拔他為尚書的。不過,最近有些新的變化,這事兒就拖著。

湖廣方面,如今楊閣老與張獻忠、羅汝才交戰,並未得利。聽說是左良玉挾軍自重,有些尾大不掉,執行楊閣老軍令時,偶有拖延,還總能找到借口,讓楊閣老投鼠忌器不敢拿下他。

朝中有人向陛下秘奏,說左良玉是已經下獄多年的前戶部尚書侯恂的人,他這是以養賊自重要挾朝廷,想要逼迫朝廷讓侯恂復出。陛下這才遲疑,怕把左良玉逼到鋌而走險,想看看戶部這邊的差事、和南邊的賊情,後續進展如何,再確定戶部尚書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