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管殺也管埋(第2/2頁)

以明末的物價,如果六十萬人都是全職脫產為漕運服務,那當然不可能三四百萬兩就夠了。

那等於每個人每月才五錢銀子。這些人還是壯勞力,還要養老弱婦孺,五錢銀子根本不夠全家人吃飯。

此外,沈廷揚這番話裏還把要解決的問題的地理範圍,給限定得非常清晰——主要是臨清和淮安,其他地方不影響。

這一點崇禎一開始沒聽明白原理,又追問了一下,沈廷揚也就深入分析,說得很清楚:另外兩大漕民聚集地通州和揚州,都是可以簡單消化的。

通州作為最後的漕糧接收地,影響本來就最小。就算升級了碼頭裝卸設施、生產效率提高,多出來的人也可以挪到天津衛去,搬遷距離也不遠,成本也不高。

改海之後,天津需要的勞動力反而是上升的,剛好要通州人過去補足缺口。

揚州的情況比通州稍微復雜一點,但也可以解決,江南地區因為漕運改海也會創造出新的勞動力缺口,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些點搞清楚之後,崇禎心情大定:這沈愛卿想事情還是很慎重的嘛!對於自己可能惹來的長遠後果,這不算得很明白,還解決了至少一小半了!

沈廷揚看皇帝高興,連忙繼續趁熱打鐵分析:“陛下,何況臨清、淮安的六十萬人,也不是一下子要解決的。如今臣的船隊數量不足,其他各家海商能為朝廷所用的,也需要時間調度整頓。

漕運改海,今年只能涉及全部運能的兩成,剩下八成還是要走運河。此後如果一切順利,每年可以增加兩成,所以需要五年的時間,循序漸進把這個改革完成。

這五年裏能為朝廷省下的銀子,按每年八十萬兩遞增,五年後才達到四百萬兩。需要安排的冗員,也不過是每年十一二萬,五年之後才把這六十萬人全部擠出。

細算下來,只要每年給臨清、淮安周邊各安排五萬多勞力的出路就夠了。如果當地不便找到出路,還可以移民一部分人。”

沈廷揚的賬做得非常細,崇禎聽到這裏,已經願意了七八成了。

而且沈廷揚做規劃時,沈樹人顯然沒把歷史的先知先覺告訴他,所以沈廷揚是按照“五年徹底完成改革”的進度算的,他並不知道崇禎還有不到四年就要死了。

但不管怎麽說,就算改革沒法徹底完成,未來四年裏,分別每年節約八十萬到三百萬兩,也是好事。

錢省下來能練更多兵、減輕更多百姓的負擔,這事兒哪怕皇帝死了也得幹。

崇禎越想越振奮,忍不住刨根問底追著多想一些細節:“沈卿,還有呢?快說,這臨清、淮安兩府每年五萬壯勞力,如何安置,具體可有想過?”

沈廷揚看了一眼在旁邊做書記員的兒子,頗有底氣地說:“臣倒也設想過一些法子。首先,運河巡防士卒,是可以直接轉為地方剿賊兵丁的,如今楊閣老在中原各省作戰,本就缺乏兵力,這些人嚴加訓練管束後,可以作戰。

衛所運軍,可以調往南方和天津,負責港口建設,雖然也要花錢,但這個錢花了後,可以實打實留下更好的碼頭、機械,不像每年運糧,運完後什麽實物都沒剩下。

最後的普通季節性漕民,可以把大部分人遷走,剩下的小部分人就地耕種遷走者空下來的佃租田地,也能解決一部分。他們本就是農閑幫工補貼家用,只要人少田多之後,就地多種幾畝就行。

被遷走的這部分,也是人數最多的一部分,每年每府應該不超過三四萬人。臣近年來與犬子以及江南一些開明士紳核計、應對災荒,想出了一些法子,可以讓現有田畝、桑園更加精耕細作、吸納更多勞力、總產出也更加高產,應該能吸納每年六七萬人。”

說著,沈廷揚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一些圖紙,給崇禎講解了“在蠶桑行業發達的府縣,搞桑基魚塘”的辦法。

原本只能種桑養蠶的地方,增加一點土地整備的開挖工作、尤其是利用沼澤濕地比較多的地區的天然資源,堆高挖深,又可以讓田地增產,還能多產一茬魚。就算不放飼料,一畝魚塘一年也能自然產出幾十斤到百來斤魚。

歷史上桑基魚塘在晚清和近代出現,倒也不是在蘇州率先搞的,而是在廣東那邊。但沈樹人現在提前開了點技術上的掛,讓單位面積田地更高產吸納更多勞力,先從蘇州開始也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