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馬政(第2/2頁)

“邊軍戰馬可還足夠供用?”

兵部尚書回答道:“若無戰事自然是夠用了,戰馬平日的損耗甚小,只是一旦戰起就會消耗的很快。”

太仆寺少卿也接話道:“目前官府督營的牧場每年都能持續供應一些戰馬,只是必須保障草場不會在縮減了。”

朱標微微點頭,馬政搞到這個程序,是得緩一緩了,按照他的規劃,將來這幾年用兵的地方也就是雲南及遼東了,而且注定不會是太大的戰役,太仆寺官營的牧場就足夠供應折損的馬匹。

如果繼續督促壓迫百姓在日漸難尋牧場草料的條件下養馬,無疑是逼他們造反,更何況朱標如何不清楚,相比這些困難,太仆寺那些黑心的下層官吏才是最大的禍害。

百姓養成的馬匹交還給朝廷,自然是需要經過驗收的,這一過程自然是需要下層官吏負責,給了孝敬自然也就算過了,說不好你就得遭受無理的刁難並且賠償馬匹的損失。

而且此政本來是朝廷希望給有條件,懂養馬的百姓養馬,朝廷得了馬抵禦外族,百姓得了賦稅減免,可是下面的官吏不管那麽多,為了邀功請賞,經常強迫條件不夠百姓養馬,很多尋常百姓家因此破敗。

因此事朝廷近兩年處斬的地方太仆寺官吏就得有近兩百人,可依舊是難改此風,下層小吏貪得無厭,真真是無可奈何。

而且最緊要的便是上次李文忠許允恭常茂聯合署名送來的密信,信中言及從各地方運來供給邊軍的馬匹質量一年不如一年了。

說到底還是官營的弊端,缺少活力習慣應付了事,沒有積極性,養馬的效果效果很差,就如朱標昨日有意開放礦場一樣,當官營到達一個瓶頸,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放民間私營以刺激發展。

元朝時期蒙古在中原大肆圈地放牧,其結果並不怎麽好,實際上的戰馬依舊還是得靠草原遼東等地供應。

朱標的意思很明確,下面的官員很快就進入狀態開始討論起來,兵部是覺得現在很好,馬匹充足威震四海,起碼要等到收復遼東平定雲貴後再改策,戶部太仆寺倒是覺得該改了。

戶部尚書可能就是覺得百姓養馬導致不好好種地,使得賦稅收不上來,所以支持改變朝廷馬政,至於太仆寺,那就純粹是想要順著太子爺的意思來,太仆寺卿李存義下牢獄後太仆寺可是人心惶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