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東瀛

朱標不斷回想著日本在這個時代的情況,再結合湯鼎送來的信息,可以得出許多結論,而且宋元本來留下了不少關於日本的相關記載。

宋元時期別的不說,對外貿易可是發展的極好的,有貿易自然就有信息交流,而且後世日本刻意的文化入侵,也讓朱標被動的接受了不少關於日本的知識。

由於日本古代特殊的虛君體制,使得日本皇室的地位極少受到沖擊,日本國內所謂的“豪傑”爭天下爭奪的是幕府將軍的職位,所以日本皇室號稱是萬世一系,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吉祥物,而非大一統的君主。

本質上所謂天皇(倭王)同他們的三神器一般,只是作為一個象征意義,如此奇特制度的形成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朱標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因為自然條件,山川分離地支離破碎的地形,形成松散政治格局是必然的。

貴族、大寺院、神社占有具有經濟效益的領地,規定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這使得開拓者後來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並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地主階級。

武士們效忠的對象不是天皇,而是給予他們特權與土地的貴族大名,更上層就是幕府將軍,至此掌權者為武家,統治階層為武士,皇室與文官為輔的奇葩社會體制就形成了。

如此制度自然會讓皇室與文臣不滿,他們天然就是向往權力的階層,所以開始發力,鐮倉時代後期,由於後嵯峨天皇廢長立幼,兩個皇子先後即位,使得皇室分為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兩個家族。

為爭奪皇位鬥爭激烈,在鐮倉幕府的謀劃調停下,雙方約定由兩派輪流擔任天皇,即二統叠立,這也為南北朝分立埋下了一個很大的禍根,這也是幕府為了壓制權力欲望日漸膨脹的皇室所采取的措施。

之後就是一系列的政變,雖然最後北條氏的鐮倉幕府滅亡了,但他為日本皇室埋下的隱患爆發了,後醍醐天皇上位後,按照二統叠立的規矩,理應由另一派後二條天皇的皇子為後醍醐天皇的皇太子,他自然是不願意的,他要立自己的親兒子。

這其實無可厚非,自己又不是沒有兒子,為什麽非要給遠方親戚的兒子,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願意,朱標也不可能願意讓朱文正的子嗣繼承他的江山。

不過日本自古就是病態的,他麾下的將領大名武士們都不支持此項決定,還紛紛上言讓後醍醐天皇維持傳統。

如此權利的矛盾再次產生,上位的天皇依舊沒有掌握大權,所以他堅定地要打擊幕府,建立皇室權威。

朱標翻看著湯鼎送來的政令,都是當年後醍醐天皇上位後發布的,湯鼎找人翻譯完成的,朱標細細看了幾遍,見微知著。

廢除院政、攝政、關白等分散天皇權力的舊體制,把被武士階層奪走的權力再次集中在天皇手裏。

然後改元為“建武”,這是漢光武帝消滅王莽後使用的年號,並實行新政,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

可以清晰的看出,他想重整天皇親政的政治機構,廢除幕府,他更照顧自己人,如皇族,貴族大名,寺院主,把之前鐮倉幕府欺壓征收的土地重新分配了回去了。

此項其實沒有問題,分蛋糕的時候都不知道多分給自己人的也不配玩政治了,但他竟然蠢到在這個時候打壓武家勢力,政治上輕視武士階層……

對武士擁有的土地做出限制,在用人上,僅重用京都公家貴族,棄絕武士,而且,要加大對小地主,自耕農等集團的壓榨程度以供養貴族。

不得不說蠢的有點東西,皇族大名寺院主雖然在日本社會都有崇高的地位,但他們手裏沒有刀啊。

一個政治體制的建立是要符合經濟基礎的,天皇在軍事大權不在自己手中的時候強行推行這一套根本行不通,不符合當時日本實際情況,建武政權搞得秩序一片混亂。

各派武家以及廣大的武士階層為倒幕充當了主力,但不僅沒有收到合理的獎賞,自身階層的利益反而被剝奪,自然不會容忍。

武家之首倒幕大將足利尊氏非常不滿,再度反亂,發動延元之亂,不出所料摧枯拉朽,皇族寺院主等皆畏縮根本擋不住武家的刀槍,後醍醐天皇退位,足利尊氏立持明院統之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

後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後,不安分,逃走了,還帶著象征日本皇室的三神器,退往大和復辟了。

這就成了所謂的一天二帝南北京的分裂局面,室町幕府這個武家政權成為事實上的北朝,而日本南朝則是皇室為核心,廣封宗室親王統領各地。

湯鼎送來的信非常厚,可能是因為知曉通訊困難,下次再傳訊就不知道是什麽時候,所以把所有消息都傳遞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