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府試又前五(第2/3頁)

溫潤哭笑不得的道:“你可別亂想,萬一不能呢。”

“萬一能呢!”吳山長堅持自己的夢想。

看過了榜單,眾人回到了住處,還得繼續讀書啊,因為還有一個試要考呢。

結果這個時候,門前來了人,送了請帖。

知府大人請吳山長跟溫潤去赴宴,不過是家宴,在知府衙門裏吃,不去外面。

“走吧,咱們去看看知府大人。”吳山長美滋滋的道:“有好吃的啦!”

溫潤點頭:“行!”

兩頂小轎子,又把人擡走了。

比起永寧縣那個小地方,這裏的知府衙門顯得分外壯觀。

當然,從規制上講,一府衙門肯定要比一縣的高上兩個档次,體現在建築上。

只見府前廣場上照壁比他們那裏的縣衙的長了兩丈,足有五丈長,氣勢恢宏。照壁東西各有一座閎壯的四柱牌樓,其石礎徑達六尺,漢白玉制成,厚重高貴;樓柱高二丈有余,金絲楠木制成,矗立雲表。

自然也少不了旌善亭、申明亭之類的建築,甚至這裏的“八字墻”,都比縣衙的要長那麽十幾米,上頭貼滿了東西。

進去後衙門裏分三路,中路是知府衙門,左側是同知府,右側是通判府。

進到府前大院,裏面依然是對應六部、類似六房的辦事機構,穿過去才到了與正門一模一樣的儀門。

儀門是大堂,過了大堂是二堂,知府大人便在二堂設宴。

辛明大人沒穿官服,穿的是便服,看到他們倆來了,笑呵呵的道:“一直知道你們來了,可是沒敢聯系,這可是考過了,就請你們來家裏吃個便飯。”

“早就明白了,您不方便,我們也不好上門叨擾。”溫潤將帶來的禮物遞給辛明大人身邊的長隨:“老家帶來的一點土特產,給大人嘗個新鮮。”

其實就是五香筍幹,這個是咗茶的小吃食兒。

還有一些臘腸,兩個醬肘子。

的確是“土特產”,長隨直接將東西送去了後廚。

這裏請客吃飯,就是家常菜,仰天炒大鵝,這是青州菜的特色。

還有菠菜酥肉湯,也是一絕。

尤其是青州小豆腐,是很少能吃到的特色菜。

還有當地的焦溜魚丸子,白斬雞什麽的,很是豐盛。

入座之後,三個人先喝了一碗湯,這是這邊的習慣。

然後才幹了一杯水酒,這酒度數低,喝一壺都不醉。

辛明大人見到溫潤很開心,比見到吳山長更開心,他知道那萬民傘是溫潤的主意:“多謝如玉賢弟了。”

“甭客氣!”溫潤跟他幹了一杯。

“歐震大人在你們那裏,怎麽樣?”

“很好,歐震大人的能力很不錯,整個永寧縣都管理的井井有條。”吳山長道:“您看這次,我們這不是帶了學生前來考試麽,還考了前五,呵呵……若是能再考前五,那就是小三元了。”

“哦,我看了他們的答卷,不錯!”辛明大人道:“小三元不小三元的不說,先把考試過了才行,童生試可是最基本的功名考試。”

盡管考試的時候,他們沒見面,但是辛明大人還是告訴他們,尤其是溫潤,要知道,“童生”們要參加的第三場考試才至為關鍵,優勝劣汰,只有成績優異者才能通過,而一旦順利通過,就成為生員,生員就是所謂的“秀才”。

“秀才”語出《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初指“才之秀者”,《禮記》《史記》中均有類似的稱呼。可見在當時,秀才泛指才能出眾之人。

漢代自武帝時起,秀才始成為與孝廉一樣的舉薦科名。

隋唐之際,考試制度完全替代了舉薦,分科取士,故名“科舉”,秀才科即為科舉考試單獨設立的考試科目之一。

不過,從唐代中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後代的宋元明,秀才往往成為讀書人的泛稱。

但是有功名的真秀才,跟敬稱的秀才公,是兩個待遇,一個是朝廷承認的,一個是大家的敬稱。

要想底氣十足的當個官兒,就得一步一步的考上去。

這起始腳步就不能亂,小三元什麽的,想一想可以。

但是千萬不能執著,很容易執著出事的。

溫潤跟他聊了一些話題,吳山長也不閑著,三個人有說有笑的談的挺好,天南海北的聊著各種話題。

不過溫潤最後還是確定了,院試的考核地點,還是在永清府書院裏。

院試也是三年之內兩次,院考兩場,考試內容與府,縣考大致相同。

評卷由五百裏外較遠的書院山長或幕友當任。

第一場錄取人數,為當取秀才名額之一倍,用圓圈揭曉,寫坐號,不寫姓名,稱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