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2/3頁)

下令完畢,李承乾坐在馬上,一動不動,閉目不語。身邊其他人亦不敢出聲,他們與李承乾一樣,看著眼前“雄偉無比”的京觀,震撼驚懼,胸膛內宛如有一團火在燃燒。

不知過了多久,高建武被押過來。

李承乾緩緩轉過身子,居高臨下:“你要見我?”

“是。”高建武未曾跪拜,卻也恭恭敬敬躬身行禮,“參見大唐太子殿下。”

“有何事,說吧。”

高建武剛張嘴,還沒開口,就見李承乾朝譯語官使了個顏色,譯語官立時搶先:“太子不喜歡廢話,直入正題便是。”

高建武已經到了嘴邊的委婉之詞硬生生給吞了下去,轉而道:“我願舉國歸附,此後高句麗疆土皆為大唐屬地。”

說的是屬地而非屬國,其意自明。

“我願接受朝廷任命,協助朝廷委派而來的一應文武官員,共同管理高句麗百姓。”

協助,共同管理?

李承乾雙眼微眯:“朝廷何時說過要給你任命?”

高建武稍頓:“東/突/厥覆滅後,頡利可汗被封為歸義王,大唐天子亦多次言明要給予委任職務,頡利可汗推辭不受。”

“頡利不願受,你願意受?你還想讓我們將你任命在高句麗,仍舊統治高句麗?”

“不是,我的意思是協助……”

李承乾眸光銳利:“何必假借這些冠冕堂的理由呢。此地是你的地盤,住著的是你的臣民,你在此占盡地利。只需你在,便是我們委派有別的官員,你也照樣可以暗中做許多手腳,甚至秘密召集人手,斂藏鋒芒,伺機復國。”

高建武臉色一變:“殿下誤會了。高句麗全軍潰敗,已無起復可能。我絕無此心。聽聞中原有句話叫做故土難離。我只是想留在故鄉罷了。殿下說這裏是我的故國,生活的是我的臣民。正是因此,我才想留下來,幫助大唐更快掌控此地。

“殿下自幼聰慧,應該明白,不論一國還是一地,都非是打下來便完事的。打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更艱難的是管轄與治理。

“國滅是我之錯。可我也想在最後為百姓做點什麽,不想讓亡國的風暴席卷無辜的他們。若我猜得不錯,大唐對他們的安置應該與當年突厥百姓一致。留存部分,內遷部分,讓他們成為唐國子民,與中原百姓聚居融合。

“可這種事情並非一蹴而就。當年朝廷下旨讓突厥百姓內遷,在突厥草原建造牧場畜牧等,最初都受到過不小的阻礙。蓋因彼時許多百姓不能接受敵國的安排與統治。而這些問題現今在高句麗也會存在。如果能由我出面,會好上許多。

“這麽做是為了讓大唐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代價完全掌控高句麗,讓高句麗百姓成為大唐百姓,也是為了盡可能減少百姓傷亡,讓他們平穩過渡,給他們一份安寧的余生。這也算是我最後的價值。”

說的還真像那麽回事。

李承乾譏笑:“真是好謀算。驪山行刺,若成了能令我唐大亂,而你們得有火藥之術,可自產火藥與我唐對抗;敗了再來一出投誠獻國,借協助之名留居國內,即便沒有了高句麗君王之名,卻仍有統治之實,可伺機而動。怎麽,你是賬房先生嗎?算盤打得這麽響!”

高建武臉色再變,卻又強自鎮定下來,眼珠微微轉動:“太子殿下,驪山行刺之事我並不知情,全是寶珍寶珠兩個逆女所為。

“殿下應當已經知道我們的關系。我本以為好歹是親父女,當年她們母妃之事我亦是被奸人蒙蔽,後來也一直在想辦法彌補。沒想到她們竟一直懷恨在心,不但想致我於死地,還想……”

李承乾輕嗤一聲,打斷他的話:“你的意思是你對大唐一直存著友善臣服之心,絕無異動,全是高寶珍高寶珠自作主張?反正她們現在已經死了,死無對證,全由你一張嘴來說,是嗎?”

“高建武,你把我與阿耶當成傻子嗎!”李承乾暴怒而起,馬鞭甩過去,高建武臉上登時出現一道醒目紅痕。還沒等高建武回過神來,李承乾已然下馬,拽住其胳膊,大力拖到京觀面前。

“高建武,你自己看看這是什麽!你對著它,對著這數十萬骸骨再跟我說一遍,你對大唐心存友善,甘願臣服?”

李承乾擡腳一踹,高建武直接四腳趴地吃了一鼻子灰。他爬起來,看了看京觀又看了看李承乾:“殿下,這……這是隋朝將士,與大唐無關?”

“無關?雖是兩朝,可前朝將士難道便不是我中原百姓?更別說他們雖身死異地,但他們的親人還在國內。他們的父母妻兒現今全是我大唐子民!他們亦是我大唐子民!”

鏘。

長刀出鞘,架在高建武脖子上。

高建武面色大白:“殿下,京觀乃二十多年前修建,彼時還是我父在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