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李承乾不是人!(第3/4頁)

李世民站起來,走到廊下,雙目遠眺,看著宮門之下:“長安,又能熱鬧一陣。”

誠如他所說,改進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消息一經流出,全民再次沸騰,豈是熱鬧二字可言?街頭巷尾議論者眾。茶館酒樓食肆,處處可聞探討之聲。每個人的聲音中都透著難以言說的激動與欣喜。

此前朝廷說要在各地辦學建圖書館,要“有教無類”,要讓高寒士庶都讀得起書。他們雖然高興卻也擔憂。

但凡接觸過知識的,不論才學多少,全都明白其中不易。似圖書館,還是全國圖書館這樣的大工程,好是好,但真的能夠實現嗎?

他們內心不是沒有懷疑。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們在高興之余也有顧慮,倘若此舉不成呢?如今希望多大,他日失望就有多大。所以此前他們雖然歡喜,卻是克制著的。然而現在不同。

有了新的造紙法與印刷術,他們知道此事一定會成功。他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曙光。他們歡呼著,雀躍著,喝酒唱詞寫詩作曲。通過一切手段去抒發自己的激情。

一時間,不論朝廷還是市井,不論長安還是外地,全國上下的文人,又或是接觸過讀書、憧憬過讀書的人都難掩喜色。他們日日掛著笑臉,神采奕奕,仿佛渾身充滿了力量。

與之相反的,崔盧鄭三家不少人齊齊犯病,皆是急火攻心之症。三家好一通兵荒馬亂。

但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因而等這些人病愈之後,家中長輩齊聚再度議會。議會怎麽開的,李承乾不知。但他知道結果。因為沒過多久,李世民就收到了三家的不同“誠意”。

譬如他們承諾,自家旗下紙坊書局均會配合朝廷行動,並主動要求承擔印刷量比尋常人家多一成;譬如他們承諾,派遣族中有學子弟入州學府學縣學輔助教諭;譬如他們承諾,會開辦書院,“有教無類”,其寒庶學子占比不會少於四成。

諸如此種,等等等等。並且每一項都自願接受朝廷監督。表示他們願意為朝廷培養“國臣”,而自身之“家臣”。

說實話,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在朝廷強勢、民心所向,而世家示弱、民心匱乏的對比下,即便世家想借此招攬家臣,也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李世民與李承乾完全不擔心這方面,即便真的出現。一個已經被他們釜底抽薪,根基底氣不在的世家,有何可懼?擡手就能覆滅。所以,對於他們的表態,李世民很滿意,李承乾也很滿意。

長安一片歡天喜地,千裏之外小院中的青年可就不那麽高興了。

楊侑看著最近從京師不斷送來的信件,看著上面一件件全部可稱“驚雷”的消息,面沉如水。

閔崇文心底也是五味陳雜:“世家地位存續數百年,李唐居然能在短短一年裏將其顛覆。若不是親眼所見,當真難以置信。圖書館、書院、新式造紙法、新式印刷術……他們到底是怎麽想出這些的。當今太子……李承乾……”

他咬著牙,說出話來。心裏卻嘀咕著,世上真的有這種人嗎!

土豆紅薯玉米,哪樣不高產!

筒車水車灌溉,哪樣不重要!

更有火藥成為國之利器,今又出造紙法與印刷術。這是人嗎!就問這是人嗎!他怎麽能什麽都會!

恐怖如斯,簡直恐怖如斯啊!

這怕不是哪座山裏走出來的妖孽!

楊侑閉上眼睛深呼吸,又緩緩睜開,雙手成拳,咯咯作響,壓抑良久最終話為一句嘆息:“可惜了,怎麽不是楊家的孩子。倘若是楊家子……”

倘若李承乾為楊家子,他們何愁大業不成。

但不是就是不是。

楊侑沒忍住再次陷入劇烈咳嗽,好一陣才緩過來:“最近楊安那邊如何?”

看著楊安那張臉,楊侑每每都覺得好似看到李世民。他實在不願看下去,加之最近又一次急病,不能再受刺激,便以此為由,不怎麽去楊安那邊了。楊安倒是每日都會來,多是在床邊問候幾句,便被楊侑用各種借口趕走。

楊安院中之事,除原本的蘭姑等人外,便全交給了閔崇文。

閔崇文一邊為楊侑遞上溫水一邊回答:“小郎君還是老樣子。就是或許太久沒出門的緣故,性子越發沉悶。蘭姑說,他大多時間把自己關在房裏,偶爾在院中歇一歇,轉一轉。

“提紅十分殷勤。也不知是不是太殷勤了,小郎君對她的態度並不算好。蘭姑常聽他發脾氣罵提紅。不過提紅倒是一點都不介意,不管小郎君何種態度,待小郎君依舊如初,還從蘭姑手裏接了許多活,恨不得與小郎君有關的所有事都親力親為。”

楊侑對這些不甚在意:“只需盯著他們沒有異動,別出去就行。其余隨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