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集賢書院。(第3/3頁)

眾人滿面苦澀。是啊。誰能想到,彼時誰能夠想得到呢!

蹬蹬地腳步聲響起,是崔家最得利的管事。

崔家眾人齊齊站起身:“說,可是打探到詳細消息了?”

對上一雙雙急切而炙熱,焦躁又驚駭的目光,崔家管事心頭猛地一跳,慌忙跪下:“是。”

“是什麽是,你倒是快說啊。”

“太子說,若在集賢書院表現優異者,可被推舉進入國子監,甚至崇文館。”

眾人倒吸一口涼氣。國子監皆是貴族子弟,崇文館更不必提,俱是權臣宗室之後。令平民庶寒以集賢書院為跳板進入這兩處,很明顯,是想打破天下向學多出貴門的現狀。

朝廷不只想讓平民寒庶得以有求學之路,還想讓他們成為勛貴之外的又一股強大勢力,為己所用。

“另外,集賢書院公示院規,設月考,季考,半年考,年考。只需連續三次考核都名列前十,就可免除半年束脩。在半年考、年考中表現突出者另有獎賞。”

眾人臉色又黑上一分。集賢書院的束脩本就不高,再有各類獎賞以及免減措施,平民寒庶求學所需花費也就更低的。而此法非但能減輕學子的負擔,還能激勵學子努力向上。

“還有……還有……”

管事支支吾吾。眾人又氣又急:“關鍵時刻,你結巴什麽,說!”

管事縮了縮脖子,硬著頭皮開口:“聖人下達三條旨意。其一,擴建地方州學府學縣學,增加各類教諭之職,改革州府縣學制度,一切規章比擬集賢書院,同樣面向所有大唐子民招生,不但設有同樣的獎賞減免制度,還另設助學借款。

“若有成績未能排進前十,卻也不差,自己又肯踏實努力的,根據當地官員審查,如其家境著實困難,可以申請助學借款。”

“助學借款?”

什麽玩意。眾人面面相覷。

管事解釋道:“就是由學子向官府與朝廷借貸所需束脩銀子用以求學,朝廷記錄在案,他日成年後,依照金額返還朝廷,不收取任何利錢。最高可借貸五年。”

想了想,管事補充道:“當然這中間門還有諸多細則劃分,具體文書,隨後應當可在朝廷邸報看到。”

崔家家主強自鎮定:“你說聖人下達兩條旨意,這只是其一,其他呢?”

“其二……”管事深吸一口氣,才緩緩道出,“聖人鼓勵民間門有學之士開辦私塾與書院,廣收學子,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並說,會每年選取優秀私塾與書院,欽賜嘉獎。所謂優秀,不僅看學子學識,也看學院學風,以及看先生是否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

眾人敏銳察覺到了這四個字的言外之音。

果然下一刻就聽管事說:“所謂有教無類,有好幾項,其中最大的一項便是庶寒平民學子在私塾與書院中的占比。”

眾人神色大震,崔家家主咬牙問:“其三呢?”

“其三,聖人欲將圖書館推廣全國,在各州各府各縣設立當地圖書館。並鼓勵地方書局紙坊等如有意願,可與朝廷合作,共印圖書館所需書籍。”

先是輿論打壓世家聲望,讓世家陷入名譽危機,使民眾對世家失去信任;再下狠手創圖書館,開書院,設置一系列政策緩解庶寒平民求學壓力;鼓勵民辦私塾,欲將書院與圖書館遍布大唐。

一套組合拳,打得他們眼冒金星。

在場諸人個個臉色鐵青,他們都明白,朝廷這一波大動作下來,或許二十年,或許十年,又或許更短,全國人才輩出,階層跨越,而似他們這般的世家,終將泯滅在歷史裏的洪流裏,不復存在。

不、復、存、在!

崔家家主氣急攻心,眼前一黑,暈厥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