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集賢書院。(第2/3頁)

王八郎王九娘身形一晃。不會只有一座。意思是圖書館會遍布全國?這麽大的手筆?

李承乾回眸,神色銳利:“我李唐絕不可能受制於世家,亦不會讓朝中臣子多出自世家。若是如此,那麽這個朝廷是我們李家的朝廷,還是世家的朝廷?

“你們之所以能成為世家,能被人艷羨追捧,是因為你們壟斷著知識。而知識是一切向上的根源。倘若知識的壟斷局面被打破,你覺得世家還會存在嗎?”

李承乾喝了口水潤潤唇:“就算沒有我的離間門,你以為你們王家逃得過?我是在給你們機會,但能不能抓住,就看你們怎麽選了。

“你們應該明白,如今的大唐不是過往任何一個朝代。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寧靜。他們許多人已經不愁吃不愁穿,家中還攢了些余錢,也想學習想上進,只是缺乏途徑。

“而這個途徑,朝廷會不遺余力去解決。朝廷這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每年各藩國的上貢也不少,甚至我們還借用農具農物等與倭國換取了兩個銀礦的開采權。所以,朝廷國庫豐盈,皇家更不缺錢財。”

意思很明確,朝廷有底氣有實力,很多事情只需朝廷想去做,就一定能做到。

李承乾站起身:“我知道,我今日所言有些突然,你們一時做不了決定也屬常理。我不急,我現在忙得很。你們也清楚,圖書館是竣工了,但我還有別的東西沒修完呢。你們可以好好想想,慢慢考慮。但是倘若被別家搶了先……”

李承乾沒把話說完,可王八郎王九娘已經了然。若被別家搶了先,他們的優勢也便沒有了。

李承乾走後,王八郎王九娘面面相覷。但二人都明白,李承乾一直說“你們”,其實指的並非他們兄妹,而是他們身後的長輩。這個決定他們是做不了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李承乾的意思傳回去。

接到二人家書的王家長輩都沉默了,他們的目光都放在了一句話上——“我還有別的東西沒修完呢”。

別的東西……

李承乾當初圈地面積不小,建了圖書館,還留存許多。幾乎是這邊剛竣工,那邊就馬不停蹄接著幹。這事崔盧鄭王四家是知道的。他們也曾討論過,太子這是又在做什麽。

已有一個圖書館,如今施工地就在圖書館對面,與其臨近,不可能還是圖書館。但這回沒人再敢小瞧輕視,都覺得李承乾的舉動必有深意。

而李承乾對王八郎王九娘所說的這句話簡直是他們此前猜想的佐證。這新修的建築不簡單,即便不是圖書館,其作用也絕對不會亞於圖書館,並與圖書館一樣,必然對世家沖擊極大。

王家眾人心頭一凜:“家主,我們現在怎麽辦?”

王家家主深呼吸,這個決定確實不好做。如果應了皇家,便等於背叛士族;如果不應皇家……

王家家主沉默良久,咬牙道:“太子不是說給我們時間門考慮嗎,那便先看看。看看太子目前所建的究竟是何物。另外,讓人盯著其余三家的動靜,我們只需保證若要投誠,趕在他們前面就行。”

是啊。若要投誠,只需是第一個就行。那就暫且看看吧。

所有人都將目光集中在施工上,不只王家人如此,崔家盧家鄭家如此,天下人亦如此。

他們等啊等,又是三個月過去,秋老虎的余韻逐漸消退,天氣由熱轉涼,又轉到初冬的寒冷。建築終於落成,這次不是一座巍峨的圖書館,而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平房,布局十分講究,周圍一圈石墻,院口立有一方牌樓,牌樓頂掛著塊匾額,上書:集賢書院。

書院?

就在眾人疑惑之際,李承乾宣布。集賢,乃集天下賢才之意。書院,非藏書之院,為讀書之院。本院面向所有大唐百姓招收願意向學之人,無論士庶高寒,皆可報名。

此事一出,宛如砸下一顆驚雷。全國人民都沸騰了,而幾大世家更是瞠目結舌。

書院,讀書之院。竟是如此,原來竟是如此。

說什麽“無論士庶高寒”,書院內老師八成是通過明經科入仕。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科不算難考。對於他們這種士族高門來說,家底豐厚,有更好的先生可以選擇,自是看不上。因而士族高門不會去,也沒必要去。

所以明著說“無論士庶高寒”,實則是為庶族寒門,平民百姓準備。

崔家眾人面色大變,搖搖欲墜。他們以為圖書館就已經足夠釜底抽薪,不料皇家竟還有此等更狠辣之舉。

“怪不得。怪不得這些年明經、進士、明算、明律各科選取人數年年增加,許多通過科考之人都沒及時安排職位,皆選入崇文館或弘文館學習輔教。

“我們當時還疑惑過,朝廷這番舉措有何意義。崇文館弘文館哪裏用得上這麽多人,而且說是輔教,連個正經官職都沒有。原來是為的今日,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