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飛鷹大隊。(第4/6頁)

這話說到了頡利可汗的心坎裏,他所慮何嘗不是這些呢。

其余人咬牙:“我們舉兵二十萬南下為的是什麽?不就是長安。莫非因為這樣就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嗎?大汗,我們絕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只需你下令。我等誓死沖鋒。”

頡利可汗沒有應允,只道:“我知你們武勇,可對面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等人,哪一個不是響當當的悍將。李世民手下何曾有弱兵。更別提李世民本人亦是半生戎馬、戰功赫赫之輩,輕忽不得。”

這點眾人怎會不知,疊羅支一拳砸下:“與其這般左右為難,當初就不該等長安的消息,直接進攻便是。那會兒李唐的援軍還沒來呢。”

頡利可汗蹙眉冷哼:“那時我們怎知李唐能在這麽短時間內調來援軍?唐軍又當酒囊飯袋,便是援軍不來,兩三日工夫,我們想迅速拿下城池也無可能,總歸他們能撐的援軍到來之時,與此刻區別不大。不然你以為我為何要等長安消息?”

為何?不就是想用最小的損傷賺取最大的利益嗎?想法是好的,可惜事與願違。

眾人雖然惱恨,但事已至此,總要有所決斷,將士還想再勸,頡利可汗擡手阻止:“不可沖動行事,諸位回去後都冷靜下來,細細思量一番,明日我們再議。”

然而到得次日,他們正打算進行商議,便出事了。

頡利可汗等人聽聞斥候稟報後,來到渭水之畔,便見唐軍將阿史德烏沒啜與執失思力帶上城樓。

“諸位突厥的將士們,我們知道這二人乃貴邦大將,勇猛過人。以往參加的戰役不少,沖鋒陷陣,立下過汗馬功勞。此等人物,你們敬之,我們亦有惺惺相惜之心。故我等並不願怠慢。可惜……

“可惜我唐與突厥本有盟約交好,奈何貴邦大汗撕毀盟約,行此等背信棄義之舉,不但是毫無盟友之姿態,更讓爾等千裏迢迢,離鄉背井,陷入今日困境。

“我們大唐非是小國小邦,若爾等要戰,我們自當奉陪到底,什麽俯首稱臣,獻上長安,這等天大的笑話便不必說了。你們自己心裏也知,絕無可能。我們大唐可沒有孬種。

“聖人征戰四方,鮮有敗績,麾下諸將亦是勇猛之輩。今日能生擒爾等兩位大將,他日只會生擒更多。哦,錯了,此刻大戰未開,我們尚能秉承仁善之心。大戰開始,就莫怪我等手下不留情了。

“到時候即便對貴邦這兩位大將深感佩服,也不得不拿他們祭旗。我知道你們之中許多人曾在兩位將軍手下做事,更對兩位將軍抱有敬仰之心,定不願看到這一幕。

“不過也不要緊。反正戰場生死乃平常,你們敬仰的將軍死了,你們也會死傷一大片。都死了,也便不重要了。

“我們大唐不喜歡彎彎繞繞,今日便跟你們說清楚,要戰的只管來。只是那時爾等落得個身死異鄉的下場可別怪我們,要怪就怪你們自家大汗吧!若非他一意孤行,事情何至於此!”

話音落,突厥營內喧嚷聲起。

頡利可汗與麾下大將盡皆色變。

李唐這話好深的心機。字字句句在亂他們的軍心。

他們舉兵二十萬,怎是二十萬人都甘願南下,一部分是因為血性,一部分是因為軍令。一路行來,他們勢如破竹,勝利在望便罷;但此刻李唐援軍倍增,又赫然拿下他們兩員大將。這般情形,何人看不出來,他們已無可能輕易拿下李唐,必要付出慘痛代價。

這代價誰願意付?尤其他們並非必須攻打長安不可,若不攻,代價本可以不需要付。這等情況之下,誰又願意死呢?加之突厥至此千裏之遙,誰人沒有思鄉之情。

李唐更聰明的一點是,他們雖帶阿史德烏沒啜與執失思力上城樓,不給二人說話的機會,卻未有別的折辱。倘若他們舉止過激,淩虐毆打或吊城門示威,或許會激起己方戰士的怒火與反抗。

但他們沒有,非但沒有,還為二人換過衣服,舉止溫和,更是多有敬佩之言,這讓營地的戰士怎麽想!

更別說他們幾次有意無意提到頡利可汗之名,意圖燃起將士對大汗不滿的心思昭然若揭!

頡利可汗憤而回帳,抽出佩刀一揮,即刻將桌案劈成兩半,又摔摔打打好一通發泄。然而發泄完之後呢?

頡利可汗胸中怒氣任然未消,卻不得不考慮現實,他將眾人再次聚集起來。

“我們乃二十萬大軍,身為大汗,李唐若以為這點言語刺激就能讓我軍戰士不尊我的號令,那本汗座下這個位子也不必坐了。”

疊羅支挑眉:“所以父汗的意思是戰?”

頡利可汗擺手:“不。李世民搞這麽多動作是為了什麽,為了震懾我,為了讓我退。因為他很清楚,如果開戰,我們雖然會損失重大,但李唐只會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