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飛鷹大隊。(第2/6頁)

他看向眾武將,“你們居於後方,多帶旌旗,必要時舉旗呼應。”

房玄齡身形微頓,瞬間明白他的意思:“聖人是想用疑兵之計?”

旌旗是軍中標志,旌旗越多也就代表兵馬越多。當然單純幾面旌旗是騙不過頡利可汗的,但倘若再加上別的布置呢?

房玄齡言道:“疑兵之計可用,但過於危險。”

他們賭的是頡利可汗一定會生疑,可如果對方偏不呢?那麽李世民此去危矣。

李世民態度十分堅定:“長安乃都城,為我唐根基,朕不能讓他們踏過來。朕這些年四方征戰,何等兇險不曾見過,也不差這一回。如今我軍已陷入困境,與其左右為難,不如放手一搏。大敵在前,最忌瞻前顧後,舉棋不定,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此行,朕必去。”

這等道理房玄齡如何不懂,他沒有再勸,撩袍跪下:“聖人要用疑兵之計,要攻頡利可汗之心,不便帶兵馬,卻非不可帶任何一人。臣請與聖人通往。”

緊接著是帳中眾人一一跪下:“臣請與聖人通往。”

請纓者眾,但這些人自然是不能都帶的,甚至過分勇猛者都不能帶,譬如此前剛殺了突厥上千騎兵,活捉敵將的尉遲恭。

李世民思慮再三,帶上了房玄齡高士廉周紹範李孟嘗安元壽,六人六騎,共赴渭水。

********

河畔。

李世民與頡利可汗隔岸相對,開口直斥:“我唐與可汗早有盟約,為何背信棄義,舉兵來犯。”

雙方都知,彼此確實有盟約,但這種盟約實在單薄,毫無分量。但此刻不妨礙李世民用這點站在道德正義面進行斥責。

頡利可汗毫不在意:“當年我們盟約之時,是你父親在位,你兄長為儲君。而今是你上位,情形完全不同,這盟約自然就不算數了。而且你李世民弑兄殺弟,逼父讓位,此乃大逆不道,有悖人倫天理,十惡不赦。我不過是替天行道。”

李世民神色一沉,房玄齡立刻反駁:“胡說八道!當初乃前太子逼宮謀逆,聖人是帶兵勤王,撥亂反正。是太上皇主動改立聖人為太子,也是太上皇主動讓位。太上皇還在長安宮中呢。好你個頡利可汗,顛倒黑白,信口雌黃,汙蔑聖人,其心可誅!”

頡利可汗輕嗤:“這種話騙騙別人就算了,實情如何,你我皆知。再有,李唐也不過是從楊氏手中奪取的江山,若說盟約,當年我們突厥與楊氏也是有盟約的。作為盟友,替他報個仇奪回江山又有何妨?”

此話一出,李世民等人都要氣笑了。又是替天行天,又是為楊氏奪江山,你怎麽不說你是正義之子呢。

李世民冷嗤:“朕此番前來,是秉承著仁善之心,欲建和平,不喜紛戰,本想與可汗談一談,但顯然可汗是不想談了。”

頡利可汗未作回應。

其子疊羅支輕聲道:“這有什麽好談的。長安即將到手,還談什麽。父汗,李世民就帶了這麽幾個人,其中還非全是武將,尉遲恭程咬金等人更是一個都沒見,這是個好機會,不如讓兒子率一隊人馬過去,把他給殺了。國君身死,主帥已亡,唐軍必定大亂。”

頡利可汗譏笑:“若讓你只帶幾個人去往唐軍陣前,你可會去?”

“不會,我又不是瘋了。”

兩軍對壘,帶這麽幾個人前往對方的地盤,是不想活了嗎?對方若是動手,必死無疑,我方大軍就是前來援助都趕不及。

頡利可汗一嗤:“所以你認為李世民瘋了?”

疊羅支頓住,瞬間低下頭。

旗下大將紛紛側目:“大汗是覺得李世民設了埋伏,此次前來是想引我們過去?”

“那也可能他是故意如此,就是想讓我們以為他有埋伏而不敢動呢?”

頡利可汗蹙眉:“故意如此?以自身性命來故意如此?”

眾人啞然。是啊,此招過分兇險,一個不慎,有去無回。他們尚且心有顧慮,更何況對方還是一國之君。

頡利可汗咬牙:“李世民必有倚仗!”

仿佛是為了印證他的猜想,話音剛落,但聽唐軍軍營傳來響徹天際的歡呼之聲,營地城樓以及高塔崗哨之人突然多出數倍。而李世民後方亦見無數旌旗陡然升起,噠噠的馬蹄聲震動大地,放眼望去,遠處塵土滾滾,漫天飛揚。

突厥大將面色乍變,頡利可汗更是心中一沉。

是李唐援軍,必定是李唐後援大軍到了,所以李世民有恃無恐,才敢孤身而來,設伏相誘。

他果然有倚仗,這就是他的倚仗。

旗下大將紛紛請纓:“大汗,讓末將前去迎敵。”

頡利可汗按住眾人:“不,暫且不動。”

先前派往長安的人馬一直未有回信,可見任務並不順利,而今李唐又來了援軍,看這聲勢,這批援軍的人數不少。此等情形,想要再戰,必定需付出較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