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宰相必起於州部(第2/2頁)

崇禎也知道王家彥給他留了面子,不過他不在乎這些。

當下崇禎笑著說道:“王卿不必給朕留面子,你其實想說南京國子監已淪為武學,培養的也盡是些武夫,對吧?”

王家彥神情便有些尷尬,心說這可是聖上你自個說的。

崇禎笑著說:“如果朕告訴你,就是想要把南京國子監打造成為培養武官的武學,你是不是感覺很意外?”

目前的南京國子監是個大雜燴。

但是在將來,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會逐一分出去,變成醫學院、水師學堂那樣的獨立的學院或大學,屆時南京國子監將成為一所純粹的軍校。

南京國子監的唯一使命就是替大明培養合格的職業武官。

“臣並不感到意外。”王家彥道,“但是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崇禎反問道:“王卿是想說武人治不了國,只會導致國家動亂,對嗎?”

“聖上明鑒。”王家彥誠懇的道,“翻遍華夏數千年史書,武人治國其實並不鮮見,然而治國有方的卻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至於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割據一方所造成的國家動亂就更不用多說。”

“王卿所見,朕完全贊同。”崇禎竟表示支持,這讓王家彥有些意外。

稍稍一停頓,崇禎又說道:“不瞞王卿,朕並不打算讓勤王士子以及南京國子監生進入官場,即便是平定了建奴流賊,朕也不會讓他們擔任地方官,進入中樞更是絕無可能,他們只能在內務府當差或者在軍中擔任各級軍職。”

“這……”崇禎這一表態,有些出乎王家彥的意料之外。

這幾年大明國勢蒸蒸日上,但是以路振飛為首的文官集團卻非常清楚,大明的中興跟他們文官集團幾乎沒有半點關系。

大明的中興,完全是崇禎帶著勤王士子締造的。

所以按常理,在平定建奴以及流賊之後,就應該進入論功行賞的階段,像徐應偉、閻應元這些勤王士子,就必然會進入到權力中樞,擔任六部堂官甚至於閣輔也是理所應當,對於這點,文官集團其實早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聖上雖然還是原來的聖上,但聖上又不是原來那個聖上,畢竟已經煤山悟道了嘛,所以大面積更換朝臣也是不足為奇。

可是現在,聖上卻跟他說,並不打算讓勤王士子還有國子生進入官場。

目光無意間轉向墻內的北京國子監方向,王家彥忽然之間就有了明悟,當即說道:“聖上是想光復京師之後,重辦北京國子監替大明朝廷培養官員?”

“對。”崇禎說道,“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一南一北,一武一文,南京國子監培養職業武官,北京國子監培養職業文官!職業武官負責帶兵打仗、開疆拓土,職業文官則負責牧守一方,治國理政,將來的內閣輔弼也必須是北京國子監生。”

“職業武官?職業文官?”王家彥感到很新奇。

但又覺得崇禎的這兩個新詞定義得非常之準確。

當下王家彥又問:“北京國子監的學科如何設置?”

崇禎若有所思道:“既然是培養職業文官的學府,自然也得有所側重,國學比重肯定要大大提升,事實上南京國子監的學科設置也需要改革,但是這些事先不急,當務之急還是先確定北京國子監的祭酒人選。”

好嘛,北京都還沒光復,就在考慮北京國子監的祭酒人選。

多爾袞要是能聽見崇禎和王家彥的對話,肯定連肺都氣炸。

王家彥卻絲毫不懷疑明軍能夠光復北京,當即推薦一人選:“劉理順公乃是崇禎七年狀元,寫得一手好文章,於經義也有獨到見解,迄今已於翰林院養望十五載,無論資歷、名望還是能力,皆足以勝任北京國子監祭酒一職。”

劉理順也是當年跟著崇禎從北京突圍的九卿之一。

而且劉理順走的也是最典型的儲相路線,按照約定俗成的官場潛規則,劉理順將來是肯定要入閣擔任輔弼的,擔任國子監祭酒最是合適不過。

但是崇禎卻不這麽認為,他不喜歡明朝的潛規則。

崇禎反而更喜歡宋朝的官場規則:宰相必起於州部。

所以像劉理順這樣的官員不適合擔任北京國子監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