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哲學思辯(第2/2頁)

“反正就是那麽回事。”汪偉道,“李輝萼是在為他的老丈人發聲。”

崇禎輕唔了一聲說道:“就是說,這件事情的起因是朕貶斥黔國公為滇中侯,始作俑者則是李輝萼,然後京中的禦史言官為了搏取名聲紛紛跟進,不少官員也為之聲援,但是內閣以及部堂高官並沒有在暗中推波助瀾?”

“是的。”汪偉點頭道,“大概就是如此。”

阮大鋮則說道:“但現在已經形成了輿論圍剿。”

汪偉點點頭說:“是的,陳良饃還有吳甘來只是替聖上辯解了幾句,就在都察院和六科遭到了同僚的孤立。”

“如此事情倒是簡單了。”

崇禎道:“那就跟他們打嘴仗好了。”

頓了頓,又道:“阮大鋮,你負責說書、戲曲,多編排一些封建禮教害人的曲本,還要讓柳敬亭他們多講講封建禮教毒害人的故事,比如說為了裹小腳把女兒活活毒打致死,又比如說狠心將活著的女兒賣給死人配冥婚等等。”

“臣領旨。”阮大鋮欣然應諾,這個他最拿手。

崇禎又對汪偉說道:“你再找些文章高手,最好是文壇德高望重的,比如內閣次輔張慎言就十分合適,請他們寫幾篇批駁封建禮教的文章,然後刊載在皇明時報的頭版頭條,移風易俗就應該從報紙開始,這個陣地豈能不利用起來。”

“臣領旨。”汪偉拱手道,“臣回去就請人寫文章。”

崇禎又道:“可以多給潤筆費,好文章就該給高價。”

汪偉一下就領悟到了崇禎此舉隱藏的深意,利益驅使。

請張慎言這樣的文壇泰鬥寫文章還在其次,關鍵還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利益將張慎言這樣的革新派攏到一起,再跟保守派展開輿論鬥爭。

想到這層,汪偉忽又說道:“聖上,還有一事,半年前翰林院也辦了份翰林日報,版面還有內容什麽的都是模仿我們皇明時報。”

“李輝萼的那封奏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就是因為他將奏疏公開刊載在了翰林日報的頭版頭條上。”

說此一頓,汪偉又道:“所以,一旦我們皇明時報刊載文章批駁封建禮教毒害人,翰林日報肯定也會刊發文章來反駁我們。”

“這哪行。”朱慈炯聞言怒道,“查封他們。”

“用不著。”崇禎說道,“那就讓他們反駁好了,正所謂鑼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封建禮教是好是壞,就讓大明百姓來評判吧。”

對於這樣的哲學思辯,崇禎當然是樂見其成。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極大的解放了華夏先民的思想,鑄就了之後兩千年輝煌。

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同樣極大的解放了西方的思想,使得西方世界率先進入工業文明,完成了對東方文明的歷史性超越。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期,在大明也上演了心學與理學之爭。

在心學大師與理學大伽的思辯之下,封建禮教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被儒家約束了兩千年的思想已經有了再次掙脫束縛的趨勢,遺憾的是就在此時大明滅亡了,隨著建奴入關這次思想解放浪潮也戛然而止。

只有鼠目寸光的建奴才會禁錮思想。

崇禎是恨不得這樣的思辯越多越好,範圍越廣越好。

所以禁止辦報是不可能禁止辦報的,現在誰都可以辦報。

當然,如果在報紙上公然煽動反明、反抗皇權那肯定得查封。

汪偉和阮大鋮領了旨意之後離開了,彝倫堂中便只剩崇禎父子三人。

朱慈烺有些難過的道:“父皇,兒臣讓你失望了,沒能當好這個監國,致使京中出現了這麽大的輿情,還讓南直的好幾個州府都爆發了糧荒。”

“欸,這怎麽能怪你。”崇禎擺手道,“你只是名義上的監國。”

朱慈烺這個監國真就是名義上的監國,甚至於連批紅的權力都沒有了。

稍稍一頓,崇禎又道:“現在可以說說這次糧荒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朱慈烺道:“九月下旬,隨著秋收結束,今年的新米大量入市,然後米價突然間就崩盤了,先是蘇州,接著是湖州,米價直接跌到了五錢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