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歡迎來到我們的三界!(第2/3頁)

虛空震顫,一幕幕光景交錯浮現,裏面浮現出的,正是大唐安史之亂的場景……

山河破碎,四處兵災,百姓流離失所,天下蒼生遭劫!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視角轉到了大慈恩寺內。

藏經閣內,再也無人問津的經書中,一個微弱的靈性,發出疑問。

為何我無法勸人為善?

為何我超度不了這些冤死亡魂?

為何我東渡至此,世間反倒變得更加糟糕?

李彥默然。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與佛門並無多少關聯,同樣的,便是取回再多的經書,也不可能讓世間變得一片太平,天下皆為凈土。

甚至於如來對於四大部洲的評價,固然有所偏頗,但將經書傳於東土,單就對這個神佛設定的背景,也確實是有益處的。

可三藏真經不這麽想。

它當真了……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這是佛法的追求。

這是佛經的宏願。

也是佛經所貫徹始終的意義!

有鑒於此,李彥也明白了對方的目的:“閣下取佛祖而代之,是要完成佛祖曾經所言,但未能做到的事情?”

三藏雙手合十:“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眾僧齊齊誦經:“入於眾生,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面對這份偉大而真摯的宏願,李彥發出感嘆:“到那個時候,我稱一句大師,想必閣下就不會自謙了,但那個時候,或許永遠不會到來……正如地藏王菩薩有大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超度冤魂的慈悲心腸,然地獄終究不可能為空……”

三藏面色不變:“世人問,我在地獄裏受烈火焚燒的痛苦,他人豈能體會?有地藏王入地獄,同受烈火,立誓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世人問,世事無常,怨憎會,愛別離,如何得救?有觀音化身萬千,為師長,為親友,為路人,救苦救難;”

“世人問,修行不易,佛在何方?有普賢執杖遠足,上下求索,歷萬難後,再告世人,心有皈依,無處不是靈山;”

“世人問,佛有無上智慧,我等凡夫豈能領悟?有文殊娓娓指引,眾生萬物,皆可為師,一花一葉,皆是菩提……”

李彥先是微怔,然後面色微變。

這番話最早從東海回歸,評價四大菩薩時,小白龍就說過,以四大菩薩舉例,佛法勸善,並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傾聽眾生的痛苦,設身處地引導世人。

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現在結合種種,再度聽到,卻讓人生出不一樣的感受。

結合舊世天界的時間流逝,與人界漸漸統一,要加以降格……

原本李彥認為,那是靈族要征服三界,奪過統治權力的象征,可此時他意識到,或許對方的目標不是這麽膚淺:“閣下要將眾神貶為凡人,讓祂們設身處地,解世人災厄?”

三藏雙手合十:“然也!”

且不說是否現實,單就這點,李彥確實生出欽佩:“難怪天地異變以來,除眾神消隱外,人界的影響相對最少,唯修行者受九劫困擾,而新界的較量,也讓舊世免受災劫,無論如何,這都是慈悲之心!”

三藏並不居功:“不敢得施主此贊,新界之爭,非吾所願,亦是陰差陽錯,被封禁於此……”

“封禁?”

李彥想到之前所見的佛陀光影,被四位神佛勉強鎮壓回去:“始終掌握主動權的,是閣下才對,在三教之祖紛紛沉寂後,三界局勢就理應再無懸念了,不過有一點,我始終疑惑……”

三藏道:“請講!”

李彥道:“閣下踐行佛經所言,有此宏願,又造眾靈輔之,本是光明正大,何必假托‘始祖’之名呢?”

聽到“始祖”,三藏的神情頓時發生了變化,認真地道:“貧僧並非欺瞞,貧僧之力,的確來自始祖,那擁有開天辟地力量的靈性!”

“哦?”

李彥立刻道:“如此說來,閣下身後還有力量支持?”

他真正不解的,正是三藏真經作為佛經,為何在誕生靈性後,擁有反客為主,將如來佛祖都逼得滅度的強大實力。

這與對方的宏願所求無關,再高尚的理想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也是毫無用處,而三藏真經本不該有這份力量,哪怕它曾經作為西天取經的核心,得天庭道佛三方共同促成一場盛舉。

沒想到對方主動透露。

這或許是佛經不打誑語,亦或是對方已經強大到不屑於扯謊,故而坦坦蕩蕩,但無論如何,李彥都要仔細聽一聽。

可剛剛十分爽快的三藏卻停頓住,似乎在構思如何言語,最終居然放棄了描述,展開一道光輝:“請施主入內一觀,一切前因後果,盡皆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