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下為之側目

幾人如今也算得上是同李桓一條繩子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別人或許是針對李桓,或者說是冷眼看李桓的笑話,但是張侖、朱輔等人卻是真的在替李桓擔心。

感受到張侖、朱輔幾人眼中的關切之色,李桓微微一笑道:“諸位盡管放心便是,我既然敢行此事,自然知曉其中輕重,決然不會拿自己的性命以及一家老小的生死榮辱來開玩笑。”

聽李桓這麽說,張侖、朱輔幾人方才暗暗松了一口氣。

要知道李桓同他們可是聯姻,如果李桓真的因為變法而身死族滅的話,他們只怕也很難置身事外,現在看李桓這般自信,出於對李桓的信任,幾人倒是有些好奇起來。

李桓的目光落在並沒有怎麽說話的王陽明身上,緩緩開口道:“不知先生可有閑暇陪李某走上一走。”

王陽明眉頭一挑,微微頷首道:“固所願不敢請爾!”

朝堂之上,雖然說也有一些文官出於種種的目的投靠在李桓的門下為李桓搖旗呐喊,可是這些人之中,幾乎大半都非是什麽治世之才。

但是王陽明卻是不同,且不說王陽明自身驚才絕艷,就是其門下也聚集了一大幫的人才,還有一點就是,前番天子下旨開恩科,其中主考官便是王陽明。

朝廷新納的那一批新科進士身上天然便打上了王陽明的烙印,盡管說李桓對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的文人都不怎麽瞧得上。

但是那也只是因為這些文人的私德問題,但是如果說論及才學的話,說實話,這些人還真的可以說是大明帝國最為優秀的一批人了。

畢竟不是真正優秀的人才,還真的很難從千軍萬馬當中殺出來。

大明每一屆科考,參考的士子不知凡幾,然而真正能夠一路殺到最後,平步青雲最終成為大明最為煊赫的一批人的卻是只有寥寥無幾。

不敢說萬裏挑一,至少也是百裏挑一,千裏挑一。

如今這麽一批新科進士皆已融入了朝堂,有的進入了翰林院,有的則是進入六部觀政,更為重要的一點則是做為這一屆新科進士的座師王陽明卻是沒有浪費這般大好的時機,將自己融會貫通的心學做為一門學問開講於一眾人。

心學一道能夠奠定王陽明聖賢之地位,其精妙自然是非同一般,對於這個時代的士子而言,不敢說振聾發聵,至少也是令一眾士子眼界為之一開。

至少根據錦衣衛私下裏打探來的消息,那一批恩科共計錄取了一百二十四人,其中足足有近百人在聆聽了王陽明幾次講學之後,為王陽明之心學所打動,皆奉王陽明為師,拜入其門下。

相比於朝堂之上位高權重的文官集團,或許這些新晉士子根本就不入流,但是有一點卻是無可否認,那就是任何官員都是從頭開始,這些士子也是一般。

只要這些士子成長起來,慢慢的進入朝堂各部衙門之中,可以想象那個時候,這些深受王陽明心學所影響的士子絕對是王陽明最大的擁簇。

心學講究知行合一,恰恰是李桓接下來所需要的臂助。

任何改革變法都是要由人來執行的,畢竟再好的政策如果說沒有人去執行或者說是被人扭曲曲解的話,可能真正到了底層便會由利國利民之策最終變成禍國殃民之策。

這是一方真正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是有些有肉的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

攤丁入畝之法真正想要推行下去的話,絕對不是一句話,一道旨意那麽簡單,李桓都不用去想便知道,一旦天子正式下旨變革稅賦之法。

朝堂之上或許迫於天子的壓力,沒有人明面上反對,但是真正到了下面州縣一級的官員那裏,能不能夠真正的執行下去,那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反正李桓並不相信底層的官員會那麽聽話的執行,或者說他們會老老實實的配合他去搞攤丁入畝之法。

李桓同王陽明並肩而行,此時日頭已然臨近中天,明媚的陽光灑落在李桓二人身上。

王陽明聽著李桓與其推心置腹的講述著接下來他要如何推行稅賦改革,心中則是深思著李桓的話,畢竟王陽明先前可是旗幟鮮明的站出來表態支持李桓的。

最重要的是王陽明清楚以眼下大明所處境況,如果說不行改革的話,只怕大明要不了數十年便有可能會迎來改朝換代的劫數,陷入歷代王朝的輪回之中。

做為讀書人,王陽明最大的追求便是上輔君王、下撫黎民,做一個名留青史的一代賢臣。

所以說在李桓提出要改革稅賦,推行攤丁入畝之法的時候,王陽明心中便已然有了決斷,而非是因為同李桓關系親密便一定要站出來支持李桓。

如果說李桓所提真的是禍國殃民之策的話,王陽明也會毫不客氣的站出來反對李桓,可是以王陽明的眼光如何不知那攤丁入畝之法對於大明的好處,要讓他同楊廷和、王鏊等人一般反對,王陽明真的過不了自己心理上那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