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本欽差要屠了壺裏部(第6/8頁)

看了李桓一眼,楊一清又道:“況且主動進入草原,看似簡單,實則風險極大,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會引發韃靼與我大明之間的大戰,朝堂上下,袞袞諸公,恐怕沒有一個人會答應。”

李桓心中明白,楊一清所言乃是事實,若是真的主動出塞挑起戰事的話,在朝堂百官眼中,不管結果如何,哪怕是打了勝仗,恐怕也要落得一個擅開邊釁的罪名,最終難逃一死。

李桓既然想著出關去尋壺裏部的麻煩,自然考慮過這些,所以聽了楊一清的話,李桓只是看著楊一清道:“楊大人,李某只問你,可有膽量隨李某出關屠了壺裏部否?”

說著在楊一清驚訝的目光當中,冷笑道:“至於說到時候朝堂百官會有什麽反應,一切皆有李某來承擔。”

帶著幾分自信與張揚,李桓淡淡道:“李某身為欽差大臣,臨行之前,陛下曾說過,陜地之事,本欽差有先斬後奏之權。”

楊一清呆了呆,下意識的道:“可是大人,軍國大事……”

李桓哈哈大笑道:“軍國大事又如何,吾為欽差,同樣可一言而決。”

說著李桓肅聲盯著楊一清道:“三邊總督楊一清聽令!”

眼見李桓拿出了欽差大人的姿態與架勢來,楊一清深吸一口氣,上前躬身道:“楊一清在!”

看著楊一清,李桓緩緩開口道:“楊總督,三日之內,以你最大的能力,可抽調多少精騎隨我出關?”

楊一清聞言稍稍沉吟一番道:“若是只限三日,下官全力抽調的話,可抽調五千精騎,十日之內可征調精騎一萬。”

李桓眉頭一挑,聽楊一清這意思,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延綏、甘肅、寧夏三鎮能夠拿得出手的精銳騎兵也就只有萬余,這數量相比三鎮明面上十幾萬大軍,的確是少了許多,可是說實話,延綏、甘肅、寧夏三邊能夠抽調出萬余精銳出來,已經是超乎李桓的預料了。

李桓沉聲道:“本欽差命你即刻抽調精騎五千,隨時聽令。”

楊一清肅聲道:“下官領命。”

看了楊一清一眼,李桓沖著楊一清拱手道:“李某在這裏代延綏百姓謝過楊總督了。”

楊一清聞言連忙搖頭道:“李大人言重了,真要說的話,應該是下官這三邊總督代延綏百姓謝過李大人才是。”

臉上滿是愧疚之色的楊一清向著李桓道:“說來本官身為三邊總督,肩負著護佑三邊百姓之安危的責任,卻是因為下官的疏忽,以至於韃靼人入寇,劫走糧食,下官有罪啊。”

李桓輕嘆道:“大人何罪之有,要說有罪,也是罪在湯氏。”

楊一清搖頭道:“本官有失察之罪,此番能隨大人出關剿滅壺裏部,為我延綏百姓報仇雪恨,到時朝廷若是問罪的話,下官願與大人共擔之。”

不管先前對李桓是什麽印象,有什麽看法,可是在李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定要率領大軍屠了壺裏部,為延綏百姓報仇雪恨的情況下,楊一清心中對李桓只有敬意。

這樣一個為了百姓,可以不畏生死的人,縱然是再壞,也決然壞不到哪裏去,至於李桓殺戮士子、官員,這些在楊一清看來根本就算不得什麽。

他身在地方,執掌大權,如何不清楚那些官員、士子的本質如何,李桓所殺之人,必有其取死之道,否則的話,但凡是有任何不該殺之人,朝堂袞袞諸公不抓住機會弄死李桓才怪。

李桓能夠好好的活到現在,這就說明李桓沒有枉殺一人。

李桓訝異的看了楊一清一眼,嘴角露出幾分笑意,如果說楊一清真的不同意的話,他還真的不好越過楊一清調集三邊精兵。

就算是最後能夠調集人馬,恐怕也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機,甚至還有可能會導致消息外泄。

不是李桓高呼大明官員的底線,如果說換做是一個頑固不化的文官坐在這三邊總督的位子上的話,李桓敢保證對方絕對不會答應他帶領大軍殺出關去。

甚至為了破壞李桓的計劃,未必不會提前向草原異族通風報信。

這種事情絕對有人做的出。

像楊一清這般願意配合他的官員不敢說絕無僅有,但是肯定是鳳毛麟角一樣的存在。

此時楊一清一臉鄭重的看著李桓道:“李大人可有什麽謀劃嗎?”

既然答應配合李桓的舉動,甚至楊一清還決定親自率領大軍同李桓一起出關,自然是想要知道李桓有沒有謀劃。

李桓稍稍沉吟一番看著楊一清道:“具體的謀劃還沒有,不過既然湯氏同壺裏部有勾連,咱們就從湯氏身上找一下看,或許有什麽收獲呢。”

楊一清微微點了點頭。

湯氏

偌大的湯氏府邸此刻卻是陷入到了一片混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