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仁慶皇太後太後尊號,諸王改名(第3/4頁)

得,這位姑奶奶,不但得太後跟皇上重視,連下一任皇上都對她俯首帖耳呢。

淑寧趕緊側身避過:“可使不得,君臣有別,臣婦豈敢當大阿哥一聲姨祖母?”

“怎麽不敢?你就是!”太後跟皇上齊齊開口,語氣特別堅定,半點毋庸置疑。太後這眼角眉梢之間,甚至還多了滿滿得意:“前頭哀家只居妃位,惠宜德榮,都快敬陪末座了。我這娘家自然算不得皇家正經親戚,諸皇子阿哥若奉姨母也得喚人家赫舍裏、鈕祜祿跟佟佳氏的姑娘。便皇上叫你一聲姨母,都得假孝懿皇後與你情同姐妹之名。”

“今時不同往日,哀家是正經太後了,你自然也是正經的皇姨母,皇子們的姨祖母。更別說當初,你還不顧自身安危,救了這小子的命,是這小子的救命恩人呢。”

對對對。

還不等淑寧表態,弘暉就已經點頭如搗蒜了。

現如今十五六成婚是常態,十七八做阿瑪額娘更比比皆是。八歲的孩子本就不算小,皇家孩子更都七巧玲瓏心。

就算時隔經年,弘暉也依然記得那種瀕臨死亡的感覺。

更深刻明白淑寧當時的挺身而出,對整個雍親王府有著多麽深刻深遠的影響。因而一直深深感激與尊敬著她,將她看得比自家親瑪嬤還要親。

不過這一點,他就沒有說出來刺激太後,也給姨祖母添負擔了。

淑寧詫異,然後失笑搖頭:“些許小事,難為大阿哥還記在心上。”

這下不止弘暉,連雍正都正色:“在姨母看來可能是舉手之勞,但對於我們父子來說,確實改變了我們本人以及整個雍親王府一系的命運。多虧姨母當時援手,否則,不但可能沒有暉兒,連外甥都未必能逃過那場時疫。”

而且,也是姨母仔細,寫信給當時還是雍親王福晉的皇後烏拉那拉氏。

才有弘暉兄弟兩個不顧時疫威脅,快馬加鞭往圍場的大孝行為。讓皇阿瑪心生感動,越發看重他們哥倆,給他後期奪嫡不知道增加了多少便利。

就,越想越覺得姨母居功至偉。

以至於雍正在重新思量自家生母徽號的同時,也悄悄琢磨著該給自家姨母點什麽尊榮。

淑寧哪裏知道他的思維竟如此跳躍?

只慶幸自己還未開口怎麽勸說,就勝利完成了自家好大兒的托付。並成功地幫大外甥避開了這個坑,免他像夢中的雍正一樣因為此事而備受詬病。

甚至因為聖母皇太後在康熙走後五個月便也去了,還被懷疑弑母。

此事過後沒兩日,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又送上來了新的尊號與給太後上尊號請求。

比照著孝莊文皇後那昭聖、孝康章皇後的慈和與孝惠章皇後的仁憲,又給她擬了仁安、仁慶、仁德等幾個字,以備甄選。

太後從那幾個名號裏面,一眼就選中了仁慶一字。

從官女子到太後,不但自己享福,還帶旺一整個家族,這是件多麽值得慶賀的事情啊?

太後可為自己自豪。

可惜這話不足與外人道,妹妹又拖家帶口,不能常常進宮。

以至於她在某次皇上來請安的時候還感嘆:“可惜啊,你姨母還為人婦、為人母,斷離不開她那小家。否則搬到寧壽宮來與我作伴,豈不快哉?”

雍正:……

其實他也有類似遺憾,可姨母與姨父相伴一生,鶼鰈情深。他總不能給姨父送點紅棗當歸,讓他早早歸去吧?

過兩年好生修繕圓明園,倒是可以提前在周邊留個好地界,唔,老三那熙春園就不錯。

早幾年頻頻請皇考過去用膳,連皇考那等見慣了天下好物的都沒少誇獎。

姨母一定喜歡。

阿嚏~

渾不知自己已經被惦記上的胤祉,哦不,如今應該改成允祉了。新皇登基,跟其余皇子們就有了君臣之別。

他們這些兄弟就理應避諱,於是這名字裏的胤字就被改成了允。

他也就變成了允祉。

倒黴催的十四因為胤字與今上同一個,禎字與今上同音,還兩個字都被改了,如今喚做允禵。嘖,想想就萬般不適應。

更別說那家夥還被派去看守皇阿瑪梓宮了。

嘖嘖,派親王守著大行皇帝梓宮,也不知道是今上至賢至孝,唯恐出絲毫紕漏。還是他惦著當初皇阿瑪留十四在湯泉行宮,賜他常服的事兒呢。

畢竟當初,十四阿哥可能成為新太子的傳言甚囂塵上,連皇上身邊的首席大太監魏珠都對十四恭敬有加。

今上那小心眼,還能不耿耿於懷著?

老九剃他個狗毛,他都能追著剪掉親弟弟發辮的主兒,還能有氣量那玩意兒?

可憐皇阿瑪一世英名,被那麽個偽君子騙了個徹徹底底。皇阿瑪才剛剛發引,他老人家親自封的理親王弘晳就因罪被奪了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