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2/3頁)

最妙的是,這些人的選拔不需要通過中央,都是他們自治,自己選拔,這是不是會形成一個小朝廷。那些當地人是聽朝廷的還是聽郡守……”

張嬰還沒說完。

司馬欣忽然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聲音透著冤枉道:“陛下聖明!臣絕無二心!”

好些與司馬欣關系不錯的朝臣,或者說贊同郡守舉薦制的朝臣們也跟著“嘩啦”出場,再三向嬴政闡述自己為何會支持郡守舉薦制,就差沒“比幹挖心”好展示自己一顆紅心向著大秦。

張嬰:……

他人蚌珠了。

張嬰有些手足無措,忽然聽見上方的仲父猛一拍桌子。

他連忙偷瞄了一眼嬴政,對方的表情很嚴肅,張嬰心下狂跳,艾瑪,該不會是自己杠精了一把,惹得大秦朝堂要震蕩了吧!

正當張嬰思考如何化解這個麻煩時,嬴政的嗓音低沉的響起。

他道:“都起來!朕之前與阿嬰,也與你們承諾過,不論對錯,暢所欲言,何故作如此姿態?不信朕?”

眾臣紛紛拱手道:“臣不敢。”

“我看你們敢得很。”

嬴政目光銳利地掃過幾名朝臣,看得他們的背脊又彎了些,“關於阿嬰的這些疑惑,你們都去寫折子上,七日內上呈。”

朝臣們悄悄對視一眼,都能從彼此眼裏看到一抹無奈。

但他們再次擡起頭,是紛紛拱手道:“唯。”

嬴政嚴肅的表情又溫和下來,語氣帶著點安撫,道:“你們都是與我相伴數載的老臣。

平日裏,你們總勸朕一定要保留群臣對策不一,群策群力的議政之風,說它彌足珍貴。

朕可有阻礙過你們發表異議?可有獨斷專行過?朕是不是都做到了!

眼下,郡縣舉薦晉升制,此制度乃國家穩定長久之策,牽涉甚廣,厲害深遠,得群策群議,廣納意見。既如此,阿嬰提出異議,你們應該如朕一般,坦然面對,多思辦法才是。

怎麽輪到你們自己身上時,就不樂意聽異議,不樂意對意見進行改變?

怎麽?過去議政之風的說法,都是糊弄朕的不成?”

嬴政說完,朝臣們立刻腰幾乎彎到地上了,齊聲道:“臣不敢,臣對陛下之心日月可鑒,是臣等傲慢了……”

“嗯。有則改過,無則加勉。”

嬴政的聲音又放緩了些,他走了下來,一個個將朝臣們扶起來,臉上還帶著點親睞的淺笑,“朕信任你們。”

等這一圈走完,嬴政的目光重新落在張嬰身上,似乎給了個調皮的小眼神,他到:“繼續下一份奏章吧。”

朝臣們立刻拱手道:“唯。”

張嬰:嘆為觀止。

不愧是登基幾十年的陛下啊。

瞧瞧這一番話說的,先抑後揚,胡蘿蔔加大棒耍得活靈活現,群臣的情緒就好像坐著被仲父推來推去的秋千,起伏完全不受自身控制。

偏偏到了後半程,仲父先用自身為例子,采取“以彼之道還彼之身”方式,將打擊一步到位,令朝臣們齊聲認錯,最後仲父再緩和了態度,一個個扶起,令朝臣們面露感激。

張嬰默默地給仲父點了個贊。

他翻開之後的兩份奏章。

基本上都是類似漢代舉孝廉制度的一些變種和補充。

張嬰也沒太犀利挑刺,甚至在每一次挑刺前都說了一點優點,比如紙張普及之後,民間的人才會增加,舉薦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沖擊了貴族階級,是讀書人的晉升渠道。

而且他的杠精發言,也基於他看過的一些歷史實例。

比如張嬰提出,你們只對舉薦廉吏的人數有限制,對舉薦孝順的人沒有限制,這容易有一個問題。

若大秦郡縣長官為表達治下有方,每年舉薦很多有德行有孝心的小子入朝廷,這麽多人,必然會擠兌其他晉升渠道能吏的工作崗位,甚至引發官僚體系臃腫,行政效率低。

其二,若某位官員當了諸多地方的郡守,每年都給朝廷舉薦自己的得意門生,這會不會形成自己的小朝廷?若某一日朝中大部分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是否能隨意糊弄陛下?

張嬰原本還打算說這樣舉薦,很容易造成新貴族門閥誕生。

但後來一想,秦始皇時期支撐整個國家運轉的官吏多是貴族出身。他們或許不認為這是一多大的事,最多是捍衛自己的階層利益,不讓下面的人被提拔。

……

張嬰叭叭叭說完,偏殿很安靜。

朝臣們似乎都在垂眉思索,沒有一人看向張嬰的方向。

扶蘇忽然輕笑一聲道:“阿嬰,你在造紙的時候,便預見到現在了嗎?”

“怎麽可能嘛,阿兄。”張嬰連連搖頭,“這就好像砍樹容易,種樹難。破壞城墻容易,修建城墻卻很麻煩。搞破壞,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我現在說的這些話,我不信大秦沒人提出來過,只不過我集中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