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出兵河內(第3/3頁)

心情雖然是很好的,但行路的結果卻很糟糕,讓劉益守很直觀的體會到了所謂大運河有多麽重要。從江南到北方,要想順利連通往來不絕,沒有水路真的不行!

從揚州出發前往睢陽,再從睢陽前往滎陽,水路是很便捷的。陸路則是泥濘不堪,而且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已經變成灌木叢,也不知道多久沒有人走了。

“中原民生凋敝,天下不平,則民無活路啊。”

騎在馬上,劉益守忍不住感慨道。他還有隨從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有多少行路的人有類似條件呢?

劉益守有點理解為什麽隋煬帝要修運河不修官道了。

因為官道修起來性價比真的太低了,官道能不修就不修,寧可修運河也不修官道,似乎已經成為歷朝歷代的潛規則。

不僅是隋朝,就算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山東地區的官道,有些地方野草居然長得超過一米,行人一邊走還要一邊喊:“前面有沒有人啊?”

搞不好就會有人應答,從旁邊草堆裏竄出幾個人也是常事。走這樣的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實在是一言難盡,劉益守也弄不明白當地人是怎麽去適應的。

羊侃不答,他不懂這些,要是劉益守跟他討論房事技巧,說不定他還能說上兩句。那些關於民生政務之類的東西,羊侃就完全不懂了。

事實上,這次也是劉益守擔心麾下的北方將領徇私,所以才把羊侃調過來攻打河內的。像宇文泰這樣的人,他更是不敢讓對方過長江。

之前路過小黃城的時候,劉益守發現城池已經被廢棄,反倒是原本離城池不遠的渡口,聚集了不少人家在此落戶。

因為戰亂而毀滅,又因為戰亂而平息,在經濟活動頻繁的地方重生,劉益守好像在這裏看到了歷史的脈絡。

“停下歇歇吧。”

劉益守翻身下馬,在親兵的陪同下,前往睢水河邊的水驛,這裏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定居點,似乎離建城只有一步之遙了。

……

“蒲坂富庶,你就給我看這個?”

高洋指著空空蕩蕩的府庫不滿的對唐邕抱怨道。

蒲坂的府庫裏一顆米都沒有了,一打聽,蔡佑全部分給本地人了。這下可把高洋氣壞了,他讓唐邕在城內貼告示:三日內將糧秣送還府庫,否則後果自負。

結果本地拿過糧草的人根本不鳥這份告示,三日後,蒲坂城中的府庫還是空空如也,一個送還糧草的人都沒有,搞得唐邕灰頭土臉的。

政治掛帥,保境安民,秋毫無犯,這些道理誰不知道呢?但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高洋自然可以依賴河東供給的糧草,但這樣也會受制於人,被對方牽制,最後淪為附庸。高洋會不明白這個道理麽?

“帶著兵馬,挨家挨戶的把糧草收上來,盡量好言勸說,讓百姓們不要中了蔡佑的挑撥離間之計。”

高洋咬牙切齒的對唐邕吩咐道。

要不是高嶽的主力還未返回,他早就下令劫掠蒲坂,三天不封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