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來就看到常威在打來福(第2/3頁)

“你看,高將軍對麾下折損了多少人都不清楚,你讓我怎麽相信你是懷著精誠合作的心思呢?難道在下比你麾下那些士卒還值得相信?”

劉益守問了一個這年頭上位者幾乎無法回答的問題。

類似的問題還有:

今天吃的這頓飯,買材料花了多少錢?

服侍你的家奴,每天要洗多久的衣服?

面對這樣的問題,高乾無言以對。然後劉益守告訴了他,自己這邊那一夜折損了多少陷陣營的士卒。

374人死,1000多人受了不同程度的傷。

“好吧,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強人所難。那麽在下問一句,高將軍麾下部曲,應該高氏族人一大把,千人應該是有的。”

劉益守說的這話並無誇張,要知道,北齊那個時候,渤海高氏僅僅在河北就有十萬人之多!乃是世家裏居住最為集中,當時人數也最多的“世家大族”。

“劉都督說得不錯,我麾下部曲之中,確實有很多高氏一族之人。”

高乾微微點頭說道,這種事情並不難查,也不是什麽秘密。不止是這樣,崔氏,李氏的私軍,也皆是如此。

庶出,旁支,旁支的旁支,有些關系遠到已經不是親戚,但仍然一個姓氏。這也是世家大族的生命力所在。

“高將軍能將麾下大軍中自家族人的名字告訴我麽?或者說,你能認出大軍之中每一個高氏一族之人麽?叫得出他們的名字麽?”

劉益守繼續追問道。

這話似乎戳到了高乾的痛處,對方的面色瞬間就陰沉了下來,不悅說道:“我看劉都督的這些問題,是故意刁難在下!”

“有的事情,某些人自己做不到,他就認為別人也做不到,天下人都做不到。出了問題,他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認為別人提的問題,都是一點道理都沒有,都是在無理取鬧。

話不投機半句多,我與高將軍無話可說,請回吧。來人啊,送高將軍離開,在下還有軍務,恕不奉陪了。”

劉益守站起身,對高乾行了個禮,轉身便走,懶得再多說什麽。

高乾認為說不出麾下士卒的名字,是人之常情。其實劉益守卻是知道,歷史上很多名將都能做到這一點,甚至北朝中後期有個叫王琳的將領,麾下數萬人,每個人他都叫得出名字來。

王琳對麾下兄弟極好,所以他後來被囚禁的時候,他手下那些兄弟寧可兵變也不背叛,最後讓他平安歸來。高乾心中缺少真正的大仁大義,這種人,利用一下可以,不能深交。

而高氏兄弟這幾人皆是自以為是之輩,剛愎自用,難成大事。劉益守不打算跟他們有什麽往來,更何況,對方還是元子攸的人!

元子攸自帶厄運光環,要是娶元莒犁就能抱大腿,他劉某人還會等到現在麽?足以見得高乾的眼光也不咋地。

這高氏兄弟四人空有一把好牌不知道怎麽打,白白的浪費了歷史機遇與自身的背景出身,淒涼可嘆。

等高乾走後,劉益守找於謹商議,決定找幾個精幹的親兵,然後一起悄悄的潛入鄴城周邊,觀摩爾朱榮與葛榮決戰。

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劉益守不打算放過了。

……

“大都督軍令,你部和竇泰部為誘敵主力,跟隨大都督一同出戰,其余人等另有安排!你部為先鋒,請即刻出滏水陘探路,大都督隨後就到。”

爾朱榮身邊的一個親兵將爾朱榮的軍令交給賀拔嶽,對方簽了一個“回執”後,親兵帶著“回執”走了。這是劉益守短暫在爾朱榮軍中的時候,留下的一個習慣,也被沿用了下來。

據說當初是劉益守為了確保戰利品不被冒領而設下的,沒想到爾朱榮居然還把這個制度給用在了別的地方。所以爾朱榮大軍之中不少將領都認為,當初劉益守出走,絕對是事出有因,而且大概率是爾朱榮自己的問題。

所以某個大都督現在連提都不提“抓捕叛逆”這一茬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做賊心虛。

親兵走後,賀拔嶽看到達奚武不動聲色的將箭壺掛背在背後,長弓掛在馬上,一副馬上出擊的樣子,啞然失笑。

“大都督有令,我部為先鋒,且擔任主力和誘敵的任務。劉益守那封信,大都督也給我看了,這一戰不需要擔心,我們必勝。”

賀拔嶽自信的說道。

“怎麽勝?”

達奚武一想起葛榮有幾十萬人,整個人都不好了。

“就像是我們在晉陽演練的那樣,到時候,你來破陣,只沖陣,不見血!一定要克制砍人的沖動,我們的目標,只有葛榮中軍!”

“喏,大哥放心便是。”

賀拔嶽二哥賀拔勝力大無窮,武藝精湛,此戰居然被爾朱榮調到身邊援護主將,看來,爾朱榮嘴上說不怕,其實心裏還是很惜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