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以蠶絲為靈感來源的經典杭幫國宴菜——紹式蛋包!(第2/4頁)

身為浙菜的泰山北鬥,他對大河蝦這種食材簡直太熟悉了。

林旭說道:

“上次跟鄔總廚一塊兒合拍視頻,他說大河蝦提前凍一下再剝皮比較容易,這其實也是蝦仁保鮮的一種方式吧?”

“對,凍一下剝得更快,蝦仁也好洗,口感也更嫩。”

說完蝦仁,兩人又聊起了浙菜。

鄔春江說道:

“浙菜是由杭幫菜、寧波菜、紹興菜和溫州菜組成,其中的杭幫菜算是以淮揚菜為底,融合本幫菜、京幫菜、魯菜等特點,擅長烹制河鮮、紅燒類菜品,特點鮮明,但就是容易找不準自己的定位,算所以一直表現得很矛盾糾結。”

杭幫菜講究清鮮,但又不失北方菜的厚重,最經典的代表就是油燜筍。

吃筍是杭州本地人的傳統,但卻偏偏用油燜的方式做,成品有種魯菜那種油乎乎、黑乎乎、鹹糊糊的感覺,這也是杭幫菜比較擰巴的一面。

這種擰巴,從南宋就開始了,當年北宋滅亡,朝廷倉皇南渡,士大夫們一邊吵著要光復中原,一邊又“西湖歌舞幾時休”。

這種擰巴的文化,也注定了杭幫菜擰巴的格調。

其實不管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能在杭幫菜中找到些許認同感,但這種認同,又跟骨子裏的家鄉味不一樣。

最終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美食荒漠。

鄔春江雖然眼睛有點花,但剝蝦仁的速度卻並不慢,沒多久,三斤大河蝦的蝦仁就被剝了出來。

林旭拿著食鹽開始碼味,鄔春江交代一句:

“味碼好別著急封油,先把蝦仁盛出來三分之一,紹式蛋包裏面的蝦仁是不能放油的,否則就不容易包起來了。”

“好的鄔伯。”

林旭放好調料,把蝦仁攪打一下,又加入蛋清重新攪打一遍,最後放土豆澱粉攪打。

蝦仁上漿後,盛出三分之一做紹式蛋包,剩下的林旭加了一勺食用油,攪拌一下,這樣滑炒時能夠快速散開。

擺弄好蝦仁,林旭開始燒水準備泡龍井茶。

而鄔春江則拿來幾個雞蛋,打到一個大點兒的碗中,用筷子攪散,接著開始調味,在碗中放入食鹽和一點點去腥用的胡椒粉,再放一小勺黃酒。

最後往碗中加一湯勺泡開的土豆澱粉。

繼續攪拌,讓碗中的調料和蛋液完全融為一體。

做完這些,蝦仁也差不多已經腌制入味,鄔春江端著蝦仁倒進蛋液中,攪拌一下,讓一顆顆蝦仁混合在蛋液中。

做完這些,就可以進行烹制了。

林旭這會兒剛把茶水泡上,立馬湊過來觀摩。

這種學習機會,他可不能錯過。

鄔春江拿出一口大一點的油鍋,洗刷幹凈放在灶上,先燒幹,接著倒入半鍋食用油。

林旭看到這裏,已經明白自己想錯了,紹式蛋包大概率不是蛋餃的做法,甚至完全跟蛋餃沒任何關系,這是一道純粹油炸的菜品。

但越是這樣,他越是好奇,這麽一碗蛋液該怎麽油炸啊?難道直接倒進油鍋裏?

趁著燒油的功夫,鄔春江找到一雙加長的鐵筷子,認真清洗一遍,擦幹表面的水,放在一邊備用。

接著他又準備了一些香菜段鋪在了盤子上,為出鍋裝盤做準備。

忙活完,鍋裏的油溫差不多也到了四成熱,他沖林旭說道:

“做這道菜,主要是雙手配合,左手倒蛋液,右手拿筷子在鍋裏轉動,轉動的頻率要跟倒的頻率一致,比較考驗雙手的協調能力。”

鄔守業一邊說,一邊用鐵筷子在鍋裏攪動,讓油脂轉動起來。

另一只手高高舉著,然後碗口稍稍傾斜,讓裏面的蛋液呈一條絲線落在油鍋中。

這跟雞蛋松以及揚州炒飯的雞蛋很相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比如揚州炒飯的蛋絲要求一圈一圈淋到油鍋中,盡量散開,最好滿鍋都是,這樣蛋絲的口感才更有彈性,吃起來更美味。

而蛋松要求雞蛋要足夠嫩,不能在油鍋裏浸泡太久。

至於這道紹式蛋包,則要求雞蛋最好全部淋入到油鍋的圓心部位,不用散開,也不用擔心被炸老,就這麽用筷子一直攪著炸制。

蛋液比較黏,加上蝦仁表面也有一層蛋清糊,這會導致蛋液的粘稠度更高。

鄔春江往鍋裏倒的時候,裏面的蝦仁也因為黏性的作用,跟著被倒進了鍋裏,很快就被包裹在層層疊疊的蛋絲中。

林旭這會兒總算明白了這道菜為什麽名叫紹式蛋包了。

原本以為是蛋餃那樣有皮有餡,沒想到是用蛋絲把蝦仁包裹起來,怪不得這道菜也叫紹式蝦球和蓑衣蝦球呢。

相對來說這個名字會更加貼切。

鄔春江繼續攪著油鍋往裏面淋蛋液,偶爾有蝦仁隨著蛋液掉下來,受熱後蝦仁收縮彎曲,正好將凝固的蛋絲包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