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蔡森爺爺:你們怎麽能吃保護動物呢,這是犯法的啊!(第2/4頁)

讓豬油在湯汁表面潤開。

很快,豬油特有的香味飄散出來,湯汁的色澤野更加油亮。

做完這些,他端起炒鍋,舀著鍋裏濃稠的湯汁,小心淋在盤子裏的熊掌上。

這些湯汁讓熊掌的色澤更漂亮,油潤的感覺更明顯,配上熊掌的外形,看起來真的跟熊掌一模一樣。

“哇,好漂亮!”

“快拍快拍,來個特寫,這可是冬瓜的高光時刻。”

沈佳悅和陳燕圍著熊掌拍特寫的時候,林旭看了看時間,約莫鍋裏的幹海鮮已經蒸好,便準備開鍋。

這會兒沈佳悅已經拿起了筷子,夾起一塊冬瓜嘗了嘗:

“哇,味道不錯,比冬瓜燉肉好吃!”

她嘗完陳燕也嘗了嘗,覺得確實比冬瓜燉肉好吃,冬瓜軟糯,肉餡鮮香,表面的掛著的湯汁透著一股子豬油的豐腴。

原本還想吃冬瓜減肥呢。

但這道冬瓜菜,怕是越減越肥,還是算了吧。

兩人分著將這個冬瓜版的賽熊掌吃了大半,見林旭準備開鍋,就放下筷子,重新換上原來的儲存卡,開始拍攝東北高端版的賽熊掌。

“時間差不多了,咱們先把蒸的幹海鮮端出來。”

林旭對著鏡頭說完,打開蒸鍋,將上面一層籠屜端下來,重新扣上鍋蓋,下面一層籠屜中的豬皮繼續蒸著。

陳燕湊近拍了一下籠屜中的湯盆。

裏面的鮑魚海參等食材,都微微有些膨脹,但並不明顯。

拍完林旭往湯盆上蓋了個蓋子,對著鏡頭說道:

“這會兒還不能撈出來,需要用蓋子燜著,讓高湯裏的鮮香味徹底融入到食材中,這樣才能讓賽熊掌更美味。”

好吃的菜品,要麽食材高端,要麽做法繁瑣。

假如二者兼而有之,那這樣的美食,就不能牛嚼牡丹一樣狼吞虎咽了,而是要細細的品。

品食材的紋理和質地,品香味的馥郁和口感上的細微變化。

這樣才不辜負食材價值和廚師的心意。

東北菜雖然給人一種粗野狂放的感覺,但在高端領域,卻有著淮揚菜一樣的雅致和文人格調。

事實上,不管哪個菜系,一旦進入到高端階段,拼的都是格調和文化。

拍完這些,接下來又可以關機了。

林旭去了大廚房,為中午的飯菜忙活,順便將下午做福魚燉鴨要用的鮑魚準備好。

鮑魚,過去稱為鰒魚,因為鰒跟福諧音,所以鮑魚就有了福魚的稱號。

幹鮑魚鮮而柔韌,富有膠質,尤其是個頭大一些的鮑魚,吃起來甚至有溏心的感覺,讓很多美食家都趨之若鶩。

用這樣的鮑魚來燉鴨子,想想就讓人饞得慌。

袁枚曾經在莊太守家裏吃過,所以記錄在了《隨園食單》上,順便還講述了一下做法,著重說明了火候的重要性:

“須慢火煨三日,才能煨爛。”

曾經有人真的這麽試過,結果燉出來的鴨子已經爛成了泥,並不好吃,原因就是把三這個數字具象化了。

古代人說到三和九之類的數字,一般不是指的具體時間,而是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煨制時間比較久。

從這點也能看出來,袁枚不會做菜,基本上廚師說什麽就寫什麽。

而當時廚師的地位低下,有文人雅士詢問做法,自然極盡誇張,燉三天三夜之類的話語自然也會往外飚。

事實上,這個三天,應該是包含了發鮑魚的時間。

幹鮑魚不能直接烹制,需要進行發制,經過發制後再進行燉煮,不僅口感好,而且味道也會更加出眾。

福魚燉鴨這道菜,要求鴨子的外形完整,而鮑魚則是花菇類似的口感。

這樣的要求,使得鴨子的燉煮時間大概在三四個小時左右,不會超過五小時,否則鴨子絕對會爛掉。

上午十一點,豬皮蒸好,林旭又拍了一下,然後開始吃午飯。

今天中午吃的也是燉鴨子,但不是公鴨,而是做甜皮鴨多余出來的幾只鴨子,魏乾配上肥腸,再加上炒好的黃豆,按照湘西地區的做法在鍋裏燉煮。

燉好再放一小筐切好的二荊條和一些剁椒,整道菜吃起來酸辣鮮美,超級好吃,就連裏面被燉得軟爛的炒黃豆,也格外下飯。

就著這美味的燉肉,林旭吃了兩大碗米飯,其他人的飯量也比平時多了一些。

沒辦法,這菜吃起來實在過癮,讓人忍不住就想多吃點。

陳燕和沈佳悅沒吃白米飯,吃的是減肥人士比較喜歡的三色糙米。

這種米類似於高粱米,消化慢,膳食纖維豐富,比較刮油,同時還有著很好的飽腹感,不過就是比普通大米貴。

兩人吃的時候,舒雲把原本盛好的大米飯端給了曾曉琪:

“曾主任最近天天忙著寫策劃書,真是太辛苦了,趕緊吃,看鍋裏的鴨子燉得多香,我聞著就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