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強哥的死亡沖鋒式表白!做法繁瑣的銀絲鲊湯,鮮!(第3/4頁)

昨天剛請了一桌旅遊相關的人士,沒想到今天又要來一桌文化人。

林記美食的客人越來越高端了啊。

林旭感嘆一句,隨即拿著兩條裹著稻草的腌魚放在工作台上,拆解開,將表面的熟糯米全都去掉,再用清水清洗一遍。

這樣能夠減少魚的鹹味,同時也能讓賣相更好。

接著擦幹表面水分,把魚肉從魚身上剔下來,去掉肋刺,這樣就獲得了四塊魚肉。

將其中兩塊魚切成半厘米左右的片,切好後放在烤鴨爐中用微火慢慢烤制,利用果木炭將魚肉的鮮味慢慢炙烤出來。

至於剩下兩塊,就正式開始做銀絲鲊湯。

做這道湯菜只需要用魚肉,魚皮以及貼著魚刺和魚皮的紅肉部分都需要剔下來。

經過腌制後,魚肉發緊,去皮的步驟變得稍稍有些困難。

不過借助薄薄的切片刀,再加上一些技巧,就能將魚皮搞定。

接著再去掉多余的紅肉,就獲得了兩塊雪白的魚肉。

魚肉雖然還有水分,但比鮮魚瓷實多了,這樣的質地能夠讓魚肉切成更薄的片,更細的絲。

“挑戰刀工的時候到了!”

不管切絲切片用的基礎刀工,還是各種花刀的花刀刀法,林旭都已經達到了卓越級,其中花刀刀法在上次比賽時更是越級達到了完美級。

這樣的刀工讓林旭很是自信。

他拿著菜刀先把魚肉修整成一塊標準的長方體。

雖然有點浪費食材,但能夠把魚肉切成長短一致的細絲,做出來的湯羹會更漂亮。

沒多久,兩塊魚肉就被他做成了十五厘米長,十厘米寬,一厘米厚的扁平長方體。

做好後拿起菜刀,開始切絲。

先把魚肉全部切成十厘米長的魚片。

魚片非常薄,近乎透明,切好後調整一下角度,隨即再切成細絲。

這跟切粉蒸銀絲很相似,不過那是蘿蔔絲,這是魚絲。

切好後盛到盆裏,開始制作。

鍋裏加入高湯,再把剛剛剔掉的魚頭魚骨魚刺魚皮等食材全都放進鍋裏,大火熬煮,把魚鲊的鹹鮮味熬到湯中。

熬煮二十分鐘,打去料渣。

此時鍋裏的高湯已經滿是魚鲊的鹹鮮味,甚至還有一點點發酵的酸香。

這會兒的湯已經不需要再額外調味,光魚皮等食材的鹹味就足夠了。

把鍋裏的湯倒出來一半,剩下一半重新燒開,倒入切好的魚絲,在鍋裏稍稍燙一下後,用密漏重新打出來。

鍋裏這些燙過魚絲的湯按系統給的經驗來說,是直接倒掉的。

這也是古代只有大戶人家才這麽做湯,而小門小戶都直接烤一下吃的原因。

做湯的話真是浪費。

哪怕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呢,燙一下魚絲就將湯倒掉也有點浪費。

所以林旭打算等會兒下點其它食材,做成鹹魚豆腐湯或者鹹魚青菜湯,用其它食材中和一下湯裏的鹹味,這不比倒掉強?

把鍋裏的湯倒到一個空盆中,再將之前倒出來那一半魚鲊高湯重新倒入鍋裏,加入燙好的魚絲,小火熬開。

接著勾入水澱粉,讓湯汁變得粘稠。

最後調入一點點白胡椒粉,這道所謂的銀絲鲊湯就算是做好了。

湯汁濃白,裏面一根根細如毛發的白色魚絲清晰可見。

這樣的色澤和賣相,讓人不自覺就想到了一道經典淮揚菜……

“嘿,這湯越看越像文思豆腐啊,老板,你說文思豆腐是不是這道銀絲鲊湯演變過來的?”

莊一舟有些好奇,覺得這道湯品從做法上和賣相上都跟文思豆腐都很接近。

這個問題還真把林旭給問住了。

在明朝時期,文思豆腐已登大雅之堂,成了江浙地區文人雅士的心頭好。

而當時的銀絲鲊湯,卻上不了席面,也就充當個大戶人家的早餐或點心,算不得什麽高端美食。

兩道美食是不是同一源頭林旭不知道,但做法上肯定相互借鑒過。

放入胡椒粉後,關火出鍋。

林旭把做好的銀絲鲊湯倒入一個白瓷盆中,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從中間向四周放射的狀態,看起來跟菊花很相似。

端著這道湯來到樓上,小包房門口的服務員敲敲門,隨即把門推開,林旭直接走了進去:

“各位,銀絲鲊湯來了。”

一聽這話,許教授和一個比他年輕十來歲的中年男子趕緊站了起來,想看看無數文人墨客稱贊過的湯羹到底是什麽樣子。

當看到盆中的雛菊造型時,那位中年人忍不住贊嘆一聲:

“怪不得陸遊寫鲊有關的詩都把鲊比作花呢,這賣相確實漂亮,當浮一大白啊!”

許教授就起身對林旭說道:

“小林,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就是北大中文現任的首席教授任崇墨,旁邊是他愛人,中文研究所的田清瀾教授,這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