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涼州(第2/3頁)

……

涼州城外一片蒼茫,北山將河西走廊的綠洲與北面的浩瀚沙漠分割開來。

漢長城沿沙漠邊緣而築,有些地方已經坍塌,僅留下殘垣斷壁,但有些地段仍如磐石屹立。

遠遠望去,如同蛟龍蜿蜒。

蒙軍的黑色洪流就在這漠漠黃沙與於綠州之界向東奔湧。

它被撕裂開來,像是斷了一條大尾巴,拖著滿地的血痕。

血染在草地與黃沙之上,越鋪越開。

宋軍有了騎兵之後,蒙軍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來去如風……

之後李曾伯率兵追擊東撤的蒙軍,李瑕率兵圍殲被截留的蒙軍。

仗打到這一步,已不講究什麽兵法,只剩下殺戮。

忽然,正殺得興起的宋軍士卒回頭一看,大喊起來。

“起火了!”

“涼州城起火了……”

……

李瑕既見涼州城中起火,只好讓李曾伯繼續主持城外戰事,他則領著一部分兵力先入城。

策馬進了涼州,一隊士卒正摁著幾個蒙軍拷問,有人匆匆迎上來。

“報,審出來了……放火的是哈蘭術的侄子忽剌出。”

“有多少人?”

“一個千人隊,據說這個忽剌出是個蒙軍中有名的猛將,他看哈蘭術戰況不利,遂放火燒城,之後殺出城門,往永昌逃了,宋禾將軍已派人去追。”

“不急著追,先救火要緊。”

李瑕催馬向城中而行,觀察城中火勢,一邊調派兵馬救火並安撫百姓。

此時城中到處都是滾滾騰起的濃煙,流火不停地往下淌,讓整個城池都燥熱起來。

糧倉、民居燒毀不少,許多人已喪生於火海……

李瑕見了,既覺憤怒,又認為蒙軍已有狗急跳墻之勢。

當年鄂州之戰,忽必烈聽從張文謙“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的勸告,改變了蒙古掠地屠城的舊習,命令諸將進入宋境後不可隨意殺人,不可亂燒民房,要釋放全部俘虜。

是否出於仁義李瑕不知道,只知道當時忽必烈一定是認為江南早晚是他的治下之地。

有時為將者選擇摧毀或是保全一個城池,動機在於是否打算占下它。

闊端進成都之後,先問巫師能不能占據成都,巫師占蔔之後說“民心不歸,成都四絕死地,若住,不過二世,不若血洗而去”,闊端於是屠蜀。

沒有信心占領,所以要屠光。

軟弱。

三十余年來,蒙古對宋的攻勢並沒有展現出與其疆域相符的霸氣,只是不停地搶擄、屠殺,一次次被宋軍打得逃回去,下次再來,直到宋王朝流血流到力竭而亡。

當然,戰爭本就是卑劣的,能勝就好。

先卑劣,之後漸漸有了勝勢,才能讓忽必烈在鄂州之戰時展露出“王者之師”的氣場。

可一旦勝勢不在,大蒙古國只會重新顯出它的真面目。

它的弊疾比宋王朝嚴重得多,只是都掩藏在強大之後,一旦這塊強大的布被扯下,才會現出它野蠻、落後、粗糙的一面……

現在,蒙軍沒辦法再自詡“王者之師”了,面對李瑕的攻勢,他們又開始燒殺。

燒殺關隴、燒殺涼州,連他們也覺得自己是強盜、而非政權,也覺得這些城池更像是李瑕的治下之地。

因為這些城池本就是中原王朝治下之地,不知治理的強盜怎能不心虛?

而李瑕才剛剛進入涼州,卻早已視涼州為國土,開始全力救火。

……

城外的宋軍在殲滅了被包圍的兩軍蒙軍之後,也沒有繼續追擊、擴大戰果,而是迅速轉回涼州城中。

終於,軍民合力,火勢在夜裏終於被撲滅。

煙氣還在廢墟中彌漫。

士卒們被熏得滿臉灰燼,摔坐在街巷邊喘氣。

但當有涼州百姓捧著水盆讓他們洗臉、拿出瓜果向他們致謝……氣氛便開始不同起來。

為救火而累竭的將領們此時才想起來,還沒來得及通報全城——

“告涼州父老周知,今王師入城,秋毫無犯,數百年淪落胡塵,披發左衽,今復為漢家冠裳……”

“告涼州父老周知,今王師入城,秋毫無犯……”

這些話是李曾伯讓喊的。

他來不及安排人學著當地方言來喊,幹脆就說些他想說的。

不強求涼州百姓現在就能聽懂,反正早晚都能聽懂。

此時此刻,只要他們能感受到入城的兵馬是自己人就好。

因這一場大火,涼州百姓確實已感受到了,宋軍助他們滅火,他們也助宋軍紮營……

一整夜就在這救火、紮營、簞食壺漿迎王師的情形中過去。

此情此影,李曾伯看在眼裏,不由老懷大慰,向李瑕喊了一句,聲音卻因救火而啞得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