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茶山(第3/6頁)

缺少藥物時,嚴重點的風寒很容易達到發熱的地步,到時候可就得要人性命了。

山上多草木,大多數都被雨水打濕,就算尋來也不能生火,不過山上最不缺的就是石塊,有的石塊將樹木覆蓋住,這些樹木免不了潮濕,生火卻沒有大問題。

木槿讓族人們去砍的,正是這些。

幾棵樹上頭有石塊遮蔽,下頭的土地尚算平整,過去砍點枯枝雜葉倒沒有危險。

族人們對木槿的信任深入骨髓,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聽見她的話,二話不說就扛起鋤頭過去。

又尋了個勉強有塊大石頭遮擋的地方生火。

生火過程頗多曲折,因木頭潮濕,打火石擦出的火花總是很容易熄滅,王寶山拿出一把原本給牛準備的尚算幹燥的草料,才勉強生了火。

接著,眾人拿出鍋就地取水,又放了木槿給的姜塊,許久才讓人喝上口熱乎的姜湯。

從前木槿最討厭姜塊的味道,更是從不喝姜茶、姜湯,然而在山窮水盡之際,她才明白一碗熱乎的姜湯有多寶貴。

不僅東小莊人人分了碗姜湯,連織女鎮和其余避難的人,只要過來討,東小莊幾乎來者不拒。

心思靈活的也有樣學樣在遮蔽處生火暖身子,一時間好不熱鬧。

等人們稍稍緩過來,木槿先讓隊伍裏的老人孩子輪流烤火,然後再讓青壯年過去,如此總能讓他們避開穿著濕透衣裳感染風寒的危險。

因就點火的地界只面積實在有限,每回頂多容納兩個人,再多人的話,實在無法遮風擋雨。

等所有人勉強把衣裳烘幹,時間已經來到次日淩晨。

木槿趁烤火的時候悄悄把濕透的衣裳換下,換成空間裏的幹凈衣裳,不光樣式與先前那套一模一樣,裏頭還同樣縫上防水布料,再在外頭套上蓑衣,勉強能保證幹燥。

換衣服鞋襪時,她看見腳上已經被水泡到泛白脫皮,模樣堪稱恐怖。

可她暫時活下來了,趕在洪水徹底村落淹沒之前來到茶山,在木槿看來,她已經格外幸運。

木槿後半夜被哭喊聲吵醒。

雨依舊在下,他們攜帶木筏能夠略微幫忙遮風避雨不假,但依舊比不得房屋牢靠,不時有雨滴落到頭上、身上,有蓑衣才不至於全身濕透。

不提旁人,且拿木槿家來說。

她身上被雨淋濕倒不大礙事,就怕孩子染上風寒,因此,木槿和王李氏她們幾乎把吉祥如意擋在身下,祈盼雙胞胎能夠平安度過比劫。

旁邊發出哭聲的是織女鎮的一個鄉民,連續兩天兩夜不停歇地趕路,就算鐵人都受不住,更逞論身體沒那麽強壯的老人孩子呢?

這不,織女鎮就有個老人發高熱,眼瞧著人要沒了。

更早抵達藥山的人則面無表情注視著織女鎮兵荒馬亂的場景,他們中間已經有數人發熱得風寒了,撐過去的尚且勉強活著,至於身體弱點的,已經被家人尋了個隱蔽處埋葬啦。

老人兒女偏是個孝順的,從織女鎮往藥山趕路時,無論自家多累都要背著老人走,誰曉得抵達藥山之後反而更艱難。

木槿顧不上織女鎮如何,因為王寶興也開始迷迷瞪瞪發起熱來。

木槿伸手摸了摸王寶興的額頭,果真滾燙無比。

二伯娘從旁邊不住抹眼淚:“打在藥山停下,老頭子除卻烤了一刻鐘火,後頭便沒醒來過,我該多看顧著他點的……”

看模樣,王寶興發熱應該有段時間了,只是家裏人手忙腳亂收拾東西沒有留意罷了。

等後頭察覺的時候,已經到了發高熱的地步。

王寶興蜷縮在竹筏底下,打眼瞧著就知道這是發燒而導致的寒冷。

木槿轉頭問崇遠:“上回我從明州城帶回來的草藥還有嗎?裏頭有味治風寒的,先拿出來熬上吧。”

亂世裏花再多銀錢都難以買來藥物,即使富裕如王寶興家,照樣將它看得珍貴無比,來藥山躲避也不忘將剩余的藥材帶著。

崇遠趕忙點頭:“有,我都帶著啦!”

王寶興身子向來不好,如今只剩下一小半,被二伯娘小心翼翼用油紙包裹好帶到了藥山。

不必木槿再提醒,眾人趕緊幫忙把鍋支起來預備熬藥。

木槿大致知曉草藥裏頭的成分,裏頭有味治風寒的,卻沒怎麽有退燒的功效,王寶興眼下發高熱,必須把燒退下去才能保命,

她準備等會兒喂草藥的時候把退燒藥一道喂給他。

至於能不能活下去……可能真的要看命了。

族人們當真關心王寶興的安危,不時有人過來探望。

木槿看著雨滴不停落到人們的身上,對前來探望說道:“外頭陰冷容易得風寒,大夥趕快回去避雨吧,有事的話我總會喊你們的。”

臨了,又道:“反正藥也熬了,誰家有個頭疼腦熱亦或覺得不舒坦,過來一塊喝上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