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細作(第2/3頁)

至於那位赴死的細作,高澄也沒忘了善待其家眷,為其子補丞郎一職。

王僧辯在西梁軍中廣有威信,如今其蒙冤而死,高澄也立即向江東方面授意,該是東征的時候了。

昭德五年(552年),秋收以後,建康朝堂請求把握戰機,立即東征的奏章便如雪花一般飛向蕭綱的禦案。

蕭綱也察覺西梁軍中因王僧辯之死而生亂,認識到機會難得,這一次並未繼續再主將人選上猶豫,此前柳仲禮東梁山大敗,使笑綱對其大失所望,而吳明徹識破計謀,雖苦勸不納,但也救援有功。

況且朝臣也大多支持吳明徹掛帥,一次安陸大敗,一次東梁山險些葬送江山社稷,柳仲禮已經失了人望。

但終究是人才難得,柳仲禮屢屢失敗是一回事,但其勇力殊為難得,便也副將身份隨征。

九月二十,蕭綱下詔,歷數蕭繹罪過,正式下詔以吳明徹為帥,盡起江東之眾七萬,討伐不臣。

蕭繹得知消息,一方面向嶺南陳霸先求援,希望他能率師東進,威脅江東。

然而荊南總管厙狄幹早已經在崔澈的授意下,領兵移駐南嶺北麓,使陳霸先不敢有異動,而江漢平原的常備兵馬也陸續動員,防止宇文泰東出。

同時段韶也隨時做好準備,一旦陳霸先入寇江東,則與淮南將士交接京口防衛後,領建康周邊三萬齊軍前往迎擊。

陳霸先最終只能回信蕭繹,自己屬實愛莫能助。

高澄已經盡自己所能,為吳明徹搭建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先是施以離間,除去王僧辯,再使陳霸先不能幹涉,至於最終能否成事,還得看吳明徹自己的能耐。

吳明徹以柳仲禮部為先鋒,其中未嘗沒有借刀殺人的想法,但也能糊弄過去。

畢竟如今江東之人都形成了刻板印象,柳仲禮屢屢中計,有勇無謀,這樣的人當不了主帥,做個沖陣之將,憑著他的馬上功夫,應該能夠勝任。

這樣的說法柳仲禮自己也時常聽聞,他當年自詡天下英雄,看不起旁人,也是個驕傲性子,如今這般評語,讓他倍感羞辱,更有心在此戰建立殊勛。

吳明徹以其為先鋒大將,正合柳仲禮的心意。

而蕭繹一方,王僧辯死後,便以小舅子王琳領軍,副將則是在軍中與王琳齊名的杜龕。

杜龕雖是王僧辯的女婿,但杜氏滿門為蕭繹效力,杜龕自小跟隨一眾叔伯長輩侍奉蕭繹,免於牽連,蕭繹甚至沒有逼迫其休妻再娶,難得的展現了一回廣闊胸襟。

而蕭淵明也帶上江州為數不多的水師,隨從王琳大軍東進迎敵,以作策應。

王琳更多是與蕭繹的姻親關系,才得以掛帥,但他並非酒囊飯袋,原時空中,他與杜龕在討滅侯景之亂的戰事中,並列軍功第一。

此番吳明徹來犯,王琳認識到將士們因王僧辯被冤殺,軍心不穩,於是主張避敵鋒芒,等穩定了軍心,再與之決戰。

起初蕭繹是贊同王琳的想法,可韋孝寬卻不消停,又出來作妖,潯陽城裏流言四起,說王琳之所以遲遲不出兵退敵,是因為正在暗中與蕭綱商談倒戈的價碼。

劇情何其相似,當年江漢之戰,王僧辯守備竟陵,齊軍不能下,便往江陵散播謠言,蕭繹於是將王僧辯調回江陵,齊軍於是以誘敵之計,大破梁軍,奪取竟陵,打開了江漢平原的門戶。

時隔數年,蕭繹又一次掉進了同一個坑裏,他要是能長記性,也不會冤殺王僧辯。

潯陽城中,謠言沸沸揚揚,蕭繹雖未換將,卻也急令王琳出擊。

王琳只得倉促東出,率眾進駐彭蠡(今九江瑞昌)禦敵。

吳明徹率眾日夜圍攻彭蠡,著實不惜傷亡,當然,作為一名暗中投效了北齊的將領,又怎會吝惜將士死傷。

但一連圍攻十余日無果,將士疲憊,尤其是柳仲禮部,更是多有死傷。

柳仲禮有心借此戰重振聲威,自然是賣力得很,折損了將士,將來再招募、裹挾入伍便是。

眼見強攻難以見效,吳明徹與眾將商量一番後,決定掘水灌城。

彭蠡城周邊不缺河流湖泊,有修河、博陽河、長江三大水系,而蕭淵明的水師也借此給吳明徹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但這些河流、湖泊讓水師能夠協助守城之余,也方便了吳明徹采取水淹之策。

在江東水師西進以後,吳明徹得以不受蕭淵明的襲擾,構築堤壩。

王琳也知曉其引水灌城的意圖,幾次出城試圖破壞,卻都未能得逞,眼見水位逐漸高漲,王琳決心孤注一擲,出城與吳明徹決戰。

此前西梁守城,東梁攻城,雙方的損耗不在一個等次,而幾次打退吳明徹的攻勢,也讓西梁將士的士氣有所恢復,哪怕是出城野戰,也並非沒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