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使者(第2/3頁)

這期間他也曾派遣細作往關隴煽動民眾叛亂,但如今關隴之人大多是關東遷民,按照他們的說法便是‘高氏分我田地,免我稅賦,宇文氏於我有何恩義?’

關隴內部亂不起來,寄予厚望的外援吐谷渾人殺使決裂,也不知那柔然人究竟怎麽想的,不會真以為嫁了女兒給高澄,他就真把你阿那瓌當嶽父一輩子敬著吧。

這也就是宇文泰久在蜀地,當然不知曉漠北柔然與突厥的對立。

畢竟這時候,突厥在明面上還是屬於柔然附庸,在宇文泰的視角,柔然攻滅仇敵高車,自該是一統漠北的局面,他著實想不通為何阿那瓌會放任高澄南下,而不在背後添亂,難道他就不怕高澄真的混一中國,反過頭來咬這個嶽父一口?

阿那瓌當然怕,但他更怕自己出兵襲擾北齊邊境,惹惱了女婿,將他推向突厥一方。

尤其是在知曉高澄與突厥結下婚約的情況下,今時不同往日,突厥基本完成了對高車余部的整合,對草原霸權的野心也逐漸展現。

高澄的使者將婚約暗中透露給阿那瓌的同時,也告知他,高澄拒絕了突厥共分柔然部民的提議,不會幹涉草原戰事,也希望阿那瓌不要在北齊南征的時候幹涉中原戰局。

事實與使者所言略有出入,比如高澄拒絕的是突厥請他出兵,所謂共分柔然部民,是突厥人給予他不幹涉漠北霸權之爭的報酬。

可誰讓小高王是個大孝子,報喜不報憂,怎麽地,嶽父難道就不是父了麽。

一個吞並了高車余部的突厥已經讓阿那瓌感覺到棘手,若使高澄與之聯合,柔然更難抗拒。

高澄如果真有那份本事,能夠統一華夏,大不了柔然回到早些年時光,曾向北魏稱臣一般,淪作高齊附庸。

對於阿那瓌來說,打不過高澄,大不了上表稱臣,這時候還沒有中原王朝能夠實際控制漠北的先例。

可要是沒打過突厥,便是身死國滅,為突厥所吞並。

在突厥崛起的情況下,阿那瓌又怎會惹怒高澄,去幹涉中原戰事。

阿那瓌的顧慮,同樣也是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所要面對的。

有些人是誰贏,他們幫誰,但草原霸權爭奪上,高澄幫誰,誰便能占據壓倒性的優勢。

柔然人投鼠忌器,突厥人也不敢在隴右北疆興風作浪,只能說高澄確實選擇了一個好時候出兵南梁,周邊勢力僅有宇文泰有心給他拖後腿,但偏偏他又是實力最為弱小的存在。

宇文泰不知為何柔然沒有給予高澄壓力,而吐谷渾不惜殺使決裂,也不願與北齊為敵。

如今關隴屯駐重兵,關東亦有大量留守部隊可隨時增援,在未有內亂的情況下,單憑自己手上這支臨時擴充來的八萬軍隊,良莠不齊,如何能夠得逞,這才有了宇文泰在漢中城頭的一聲嘆息。

他甚至派人去聯絡王思政,只要他願意倒戈,願上奏元寶炬,封其為關中王,世鎮關中,可送回來的只是又一顆使者頭顱。

王思政不傻,他名義上節制關隴五萬戰兵,十萬州郡兵,但其中有一萬戰兵與五萬州郡兵歸屬潘樂麾下,三萬戰兵由斛律光統率,這兩人都是高氏死忠。

自己麾下雖有一萬戰兵,五萬州郡兵,但州郡兵中將官的多是高澄親信都舊部,如沃野匈奴人劉延壽、薛虎兒的妹婿張末等,他們都被高澄分派在關隴各州擔任都尉,統領該州州郡兵。

王思政真正控制的只有一萬戰兵,但這些人偏偏又都是鮮卑兵,與高歡、高澄父子算是兩代人的情誼了,受其恩養十六年,又怎會隨王思政叛齊自立。

實際上,這也是高澄敢於用王思政總領關隴戰局的原因,這些部隊王思政能調得動,但絕對帶不走。

只要關系到兵權,高澄半點也不會大意。

高澄為了自己能夠毫無後顧之憂的南征,攪動各方風雲,淮南戰場,高嶽、慕容紹宗兩路大軍攻城略地的同時,朝鮮半島戰局最先落幕。

陽原王之舅,權臣麁(cū)群發兵攻百濟,新羅將領朱珍率兵救援,在新羅、百濟的合力抵禦下,高句麗大敗而退。

新羅、百濟在齊使的唆使下,趁勢發兵北上,一舉奪占漢江流域。

三年前安原王高寶延身死,高寶延兩個兒子的舅父麁群、細群率兵大戰於宮門外,細群兵敗身死,麁群一黨在王都三日不封刀,盡屠城中細群黨羽,這也是細群一派地方勢力組建軍隊,實際割據的原由。

如今麁群丟失漢江流域無疑更進一步激化了高句麗的內部矛盾,高句麗自此叛亂四起。

而占據漢江流域的新羅、百濟也好不到哪去,眼見高句麗陷入內亂,新羅背盟突襲百濟,百濟大敗,新羅得以獨占漢江流域。